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論太極拳揉掌與八面用勁(宗長文章)

論太極拳揉掌與八面用勁
太極拳的八面用勁
一般武術用勁有「六面用勁」的講法, 太極拳則是講「八面用勁」,「六面」是指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八面」卻不是指真的有八個面,而是指四面八方內外轉折。太極拳為什麼講「八面用勁」呢?因為太極拳是講一個「球體」概念,球體的四面八方,加上內外轉折已經無法用六面的方位去講了,球體四面八方內外轉折的方位太多了,超出立方體的六面所能形容,所以太極拳才用「八面」來說。
行氣如九曲珠
太極拳用勁是四面八方內外轉折,都要像武禹襄所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九曲珠」的典故是源於《祖庭事苑》,內容是說孔子困於陳的時候,得到一顆九曲珠,卻因為珠孔非常細小,而且內部像迷宮一樣曲折多變,孔子用手拿線無法穿過,有兩位桑間女子教孔子用蜜塗在線上,利用螞蟻搬蜜的特性,將細線穿過九曲珠的故事。
四面八方內外轉折的勁路
武禹襄以「九曲珠」來說明太極拳的氣勁,不是說太極拳的氣勁像個圓球形這麼簡單而已,還要包含這個圓球從內到外,從這個球面到其他球面,的各種曲線直線轉折的勁路。太極拳的勁氣方位是無限的多,是四面八方裡裡外外,各處轉折都要能到達的。所以太極拳的內勁方位變化無窮無盡,無法用「六面」來說明,也很難用「掤勁、捋勁、擠勁、按勁、採勁、挒勁.........某某勁、某某勁..........」這些名目去分類說明。因為論說勁名,無論你說多少種名目,都一定會有疏漏,無永遠都說不完啊。所以勁名越說就會越多,最後就會造成名目繁雜混亂,弄出一大堆勁名,治絲益棼反而讓人搞不清楚頭緒 。
內勁
其實古代並沒有像現代這麼多勁法的名目,大概只統稱為「內勁」而已,古代只要一說「內勁」,大家就知道那是可以往四面八方裡裡外外發放的氣勁,只要是一個程度的練家子都知道,這是很平常的,不須要多解釋。現代人為了表示自己有真傳、懂得多, 功夫比人高,就拚命發明新勁名,然後託為古人真傳,所以勁法的名稱才會越來越多。太極拳勁法的名稱,到現在已經是泛濫成災,到了令人頭疼嘆息的地步。雖然現在太極拳勁名越來越多,但現代人的太極拳有沒有越來越好?看起來也好像沒有,只是徒增一些勁名的花樣,用來迷惑初學者罷了。
勁的名目
如果你拿現代多如牛毛的勁法名稱去問古代前賢,去問王宗岳、武禹襄這些太極拳家,他一定會狐疑地問:「什麼?你說的是什麼?那些什麼勁是幹啥的?」因為他根本不懂現代人所編造的那些勁名,但是他卻會用「支撐八面」的內勁,而且用得很好。所以說,不是「勁法」的名目越多,就能夠練得越好,相反的越多反而越亂,越多反而代表自己所知道的越不圓融,圓融應該是一種繁雜的簡化,所謂:「大道至大至簡。」就是這個道理。
大道至大至簡
「大道至大至簡」大不是多雜而大,是圓全萬法才是大;簡不是欠缺而簡,是圓全而簡才是簡。所以「勁法」名目不是多就好,當然也不是少就好,而是要圓全圓融,能涵蓋所有卻很簡單。
內勁撐八面
譬如以揉掌技術最繁雜的「托掌」為例,一個托掌的揉掌法,手一擺就要生出支撐八面的「內勁」,一定要生出能夠往四面八方內外轉折的內勁來用於托揉。至於初學者要怎樣練出托掌的內勁,我們要先從掌法的問題開始說起。
掌法
太極拳掌法是很重要的,我們常說太極拳是講「身、手、步」,手法中的「採列肘靠」,其中「採」就是全講掌法和拳法的,一般人所講的手法中,很少去講掌法,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講化解時,經常強講身化、步化,在講手化時,則極少關心「掌」的變化,因此幾乎沒有完全發揮「掌法」的功能,掌是手法的頭,掌法用得好,攻擊角度會更精確,速度會更快,效益會更好,「無掌不成拳」懂得掌法的人,會發現那些攻守技術無法提昇的人,絕對是最不關心掌法運用變化的人。
龍爪掌
說到掌法,立身中正安舒,雙掌以龍爪掌自然往前托出,五指要大開,指尖用意略勾、掌指要放鬆讓掌指充氣肥圓、掌骨要一根一根像摺搧般盡量打開來,掌背如瓦壟,虎口要圓撐、兩指交會間隙穴位,要鬆空而有氣機,意念先在勞宫,掌根微外爭、坐腕,.......練掌最重要的手指要練到能夠完全張開,形成大指縫、並且坐腕,離身體近時可微含,離身體越遠時,要能夠完全張開五指,掌法能含能大開,這是探爪的基本技術。
探爪
很多人練掌一輩子,還無法作出正確探爪,不是掌指張不開,就是腕坐不實,這樣在用的時候,就會不小心形成滷雞爪的怪模怪樣,內勁會在掌根處崩潰,傳不到掌上。掌在運用時,基本上要能夠坐腕、扣腕、向左展開手指、向右展開手指,更要能夠旋轉自如。
掌法之沾粘
掌法在用時,要看接觸位置,以掌根部位輕沾輕粘,而繼續施技;初沾未揉時,掌根沾粘,手指卻要離開對方衣服或身體,大約一指幅寬左右,不可以觸及對方衣服,手指一觸及對方衣服或身體,掌勁就會完全消失,這時候就只好用指力去抓人了,這時候所練的就不再是揉掌法,而是「拿法、擒拿法」了。
揉掌與擒拿
掌法有所謂的揉掌法。練掌法最好先練揉掌法,再練擒拿法,掌法才會正確。因為揉掌法要練到順勁不用力,而擒拿法多多少少都會用到力,比較不容易體會正確的順勁用法,也不容易體會到高級的化勁的技術,最後往往逃不開拙力的糾纏;所以很少人會主張從擒拿法入手練太極拳的。
揉掌法是蛇的頭部技術
纏法屬於蛇形,揉掌法的手掌就是纏手這隻毒蛇的頭部。而所謂揉掌法,基本上就是由這個毒蛇頭主動揉攆而進,最後將內勁延伸到身上的一種手法。所以揉掌的掌,像毒蛇的頭部一樣,具有主動性、方向性、和侵略攻擊性。練揉掌時一定要注意,蛇在纏繞物體時,牠的頭部是有一定動向和攻擊形態的,如果練太極拳時不注意掌法的動向,掌法就會大亂,不但在攻擊時失去先機,甚至造成掌勁瞬間潰散。
掌面掌腦
掌有掌面和掌背,掌背也稱為掌腦。我們整個手掌背面皮膚深色部位,就等於蛇的後腦,除非是彈抖時用掌背傷人,否則掌背是絕不可以輕易用來沾觸對方的,用掌背去沾觸對方,就等於用後腦勺偎靠在別人身上,這個掌的掌勁就會全癱了。所以揉掌時,要以掌心皮膚較白的部份沾觸對方,如果不小心以掌背皮膚深色部份些微沾觸到對方,就會變成後腦倚人的癱瘓蛇了。所以揉掌在沾觸時,掌形一定要像蛇的頭部一樣進攻,而且必須掌握正確的動向和攻擊形,至於什麼是正確的揉掌攻擊形,就有賴於明師的正確指導。
併指龍爪
龍爪掌在運用時,外形會稍有變化,在不同的用法上,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但基本仍是上述以大開為基本掌型。龍爪掌家師所傳,也有併無名指和小指的「併指龍爪掌」以用於托法的,這部份屬於特色性用法,細微處就不再多談。
掌氣
掌的用法就是太極拳「採」的掌法。對掌的形態和運動,有了大概的認識,就可以開始練習「揉氣法」,以求快速練出太極拳要用的掌氣。
佈氣與拉氣
「揉氣法」練氣要先練習「拉氣」,小馬步站好,兩手掌心相對放在小腹前,全身放鬆進行「拉氣」練習。「拉氣」練習,靠自己領悟成就比較慢,最好有高明的師父在你的兩掌間「佈氣」,只要你氣感不會太差,經過師父佈氣,就能夠在幾分鐘內很快得氣,如果沒有高明的師父佈氣,自己按照方法慢慢練也能練成,只是時間會拖很久,有些人甚至一輩子拉不出氣來。
練氣
太極拳練氣、鍊氣,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方法,有些人打拳架就練出氣來,有些人站樁就站出氣來,有些人放鬆就練出氣來,甚至有些人躺在床上就練出氣來........。太極拳練氣一定要講自然,所謂「氣以直養而無害」,就是要自然。現在我們按步驟,用階段方法練習,是以多年學習經驗,依自然的原則,尋找出更快速、更好的得氣方法,以利於武術之用。並不是所有的人練氣都是這麼練的,這點大家一定要有很深刻的認識。
拉氣法
在師父佈氣之後,雙掌間就會形成氣感,有氣感時,雙掌輕輕慢慢向外拉,手掌會有酸、麻、腫、脹、痛、癢、熱、冷、電擊..........各種不同感覺的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感覺 。練時要用意念去感覺,兩掌中間會拉出像麥芽糖一樣的整排氣絲,當向外拉氣在絲未消失前,可趁勢像擠麵糰一樣慢慢向內回擠,讓這個氣團更密實,並且更強烈,這是摶氣的技術之一。剛開始學拉氣時,兩掌距離不可拉太長,太長則氣容易斷失,待功力高強後才逐漸加長,擠時不可擠到雙掌接觸在一起,不然初學者拉出的掌氣會忽然消失。
三日築基
師父佈氣後最好三日內勤練,三日內師父所佈的氣還沒消失,勤練效果最好。三日內不練,也不可拖太久,否則就要請師父重新佈氣再練了。 如果師兄弟間有氣練得好的,也可以練習佈氣給其他師兄弟,這樣對雙方鍊氣都有好處。
起挫落鉤揉氣法
練習拉氣之後如果已經得氣了,就可以練習揉氣的技術,拉氣是兩掌對拉,揉氣是兩掌一前一後或一上一下交錯揉。剛開始要練一前一後揉搓。揉法是先拉出氣來,才進行揉氣,揉時兩掌相對時兩掌中間的氣團形為為一團,兩掌一前一後揉開時,前掌後掌要將此氣團抓成兩團,分別抓在兩掌上,揉出之手要像鋼銼一樣抓著氣團銼出,揉回之手,要像鋼鉤一般抓著氣團鉤回,這就是「起如鋼銼,落如鋼鉤」的起銼落鉤揉法。
天把地環
揉氣除了要「起如鋼銼,落如鋼鉤」還要加強各向施力的意念,所以「銼鉤」時,要加強意念的力量,這時候要加入「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勁意,彷彿如果天地有把有環便要將天地挫掀一般。以這樣的意念練習,可以使內勁更加沉重。
佈火
在揉氣成功之後,兩掌便會隨時抓有氣團,如果練了仍然沒有辦法隨時抓有氣團,就要用其他功法加強氣功鍛鍊,總之一定要練到有氣才好。一旦雙手抓有氣團,就要進行佈氣訓練,以增強氣的威力,首先進行的是用氣在空中點火佈火線 ,學習初步佈氣;也可以在自己雙臂練習以氣點火佈火,以增加自己手臂氣感;或在空中佈火環,練習在環中佈氣;或將氣佈於身上,增強全身氣感;或發放外氣於別人身上,練習導氣灌氣技術......
佈敷敵勁
經過佈火訓練之後,氣感會更強,就要開始練習用氣佈敷在對手內勁之上,這樣就能夠練成武禹襄所說:「運氣於己身,佈敷彼勁之上,使不能動也。」的布氣敷勁技術。
發放外氣
肢體越放鬆,氣就會越強;肢體放鬆後,氣就會像水一樣填滿身體;所以武禹襄說:「腹內鬆淨,氣騰然。」氣者體之充也,氣充則勢盛而不頹,這時太極拳雖大鬆大柔,也不會崩潰。沾粘對手佈氣敷勁時,要對著對方的接觸點不斷進行發放外氣,以保持氣勁能夠不斷施諸於對方,這樣就能夠鬆沾而不懈,鬆粘而不脫。
太極一氣
用氣佈敷敵人的好處,是不會和敵人硬碰硬地接觸,所以接觸點會極鬆柔,敵人甚至無法查覺你對他的沾粘。用氣應敵的好處是能夠全身太極一氣,左手右手同時能夠發放外氣,就能夠左右相濟,不會用了左手懈了右手,也不會用了右手懈了左手。所以氣的運用對太極季戰鬥技術的提昇,有絕對的幫助。
揉掌法
當揉氣成功,能夠佈氣發放外氣時,就可以進行揉掌的訓練,如果沒有辦法練成氣,就進行揉掌訓練,就如「硬柴入竈,火燒乾鍋。」連和你沾粘的對手也會覺得你渾身硬力到處刺牙, 所以揉掌法進行前要先練習揉氣,就是這個原因。
推托帶領揉法
揉掌的訓練,基本上有「推揉、托揉、帶揉、領揉」四種揉法而形成變化,揉掌有一定的手法,是接觸攻擊的技術,是介於拳架和真打之間的中間技術,也是內家武術的隱藏性技術。因為揉掌是接觸性技術,所以一定要有人一起餵勁練習,空練雖然也能有成,但須要有完全掌握和實況毫無差別的意念才能成功,一般不建議自己空練。
接觸式揉攆
揉掌訓練不是套招性的訓練,它是一種掌法的接觸性深化訓練,如果空練的拳架掌法,在實際接觸敵人時,可能會有不能得心應手,或不能發揮的情形,揉掌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所以採取接觸式揉攆,以更貼近於真實狀況 ,而其動作則與拳架無異。
揉倒法
所謂的揉掌就是自己摶揉一氣,然後在敵人身上搓揉的掌法,如果練得好時,只憑一隻手在敵人未覺時,也能用推托帶領不用力,一掌將敵人結構揉壞而揉倒,當然正確的使用是以兩手配合身步進行,一手加一手,兩手同揉,有支點有力點,其摔跌效果當然更加增強。
挫掀轉換
揉掌的技術是包含在纏法之內的,所以講究「即揉即纏」,但實戰中摔跌也不一定要求一揉便倒,而是以挫掀和轉換方式,對敵人進行一挫一掀的上下、前後、左右結構破壞,以及轉換揉纏位置,如此才不會硬揉硬進。
一揉八面
揉掌是一種完全不用力的掌法技術,之所以能夠不用力,就是因為揉掌用「八面內勁」在敵人每一個可以滲透的部位,用氣勁滲透進去,並且佔據起來,讓敵人無法維持正確結構而倒地,所以練習揉掌可以很清楚太極拳「八面」用勁的技術。
揉球式
揉球式如雲手,古傳並沒有名稱,其形如推窗、逐月、拂雪;不外身法之邊進邊轉、轉進、轉退之形。揉球式以三種揉球法為基本而發展出變化,是太極拳最端正如楷書的部份,可以增強揉掌身形結構的端正,所以揉掌身形不佳,容易傾倚,亂晃者,宜以揉球式增強。
單手為先
揉掌技術是介於摔和打之間的橋樑技術,所以揉掌的技術不全是為摔跌而來,也有相當重要的目地在打擊和缷化的訓練。一般武術手法在劃圓圈時,很難兼顧同一動作要兼備「摔」和「打」兩種技術,甚至包括「拿、化」的結合。而太極拳最看重的就是「摔、打、拿、化」技術要結合成同一個手法,尤其是一手單手的「摔、打、拿、化」結合更是重要,一手的「摔、打、拿、化」是太極拳手法的極致,即古訣所謂「這一手還是這一手」。
這一手還是這一手
所謂「這一手還是這一手」意思是說,我這一手是摔,也是打,也是拿、也是化;我這一手能摔,能拿,也能化。譬如太極拳右手單手從東北到西南的托揉,這一托一定要在適當時機,能用正確的托法托倒敵人,如果敵人缷化了也要能拿化推出,而這一托手摔拿更是和托掌砍、托式出拳動作、托式缷化動作完全一樣,甚至包括施於敵人的左手或右手,裡或外都要一樣的動作。注意一定要動作完全一樣,不能有絲毫的差異,這樣才能一式可遍用於「摔、打、拿、化」,這才是練到「這一手還是這一手」。
吞吐
太極拳攻守,不像一般拳法使用「收拳」和「出拳」的概念,而用「吞吐」的概念。所謂「吞」就是含有完全吞化的收拳,所謂「吐」就是順勁全吞敵勁後,順勢反擊。太極拳使用「吞吐」,是為了表示太極拳在收拳時一定要能吞化敵勁而收,在出拳時,則是完全順勁吞化後而吐。所以「吞吐」事實上就是王宗岳祖師所說的:「走粘」。走為吞,粘為吐。而「走粘」即是「化打」化為走,打為粘。「吞吐、走粘、化打」這些名詞最重要的在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太極拳的收拳和出拳方法,和別的武術不一樣。」至於如何不一樣,可從字面上旁敲側擊而知,如果仍然不明,只好請教善知識為你說明。
全吞
吞要全吞,走要全走。所以武禹襄說:「吞:"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全吞」就是毫無阻礙,毫無頂抗,完全順勁不施半點力量、不加半點掤勁的吞化對方來勁,也就是太鬆大柔完全順人而動因敵成體地呑化對方來勁,這樣才能稱為「全吞」,否則就是「半吞」不是「全吞」。有人會說太極拳不可能大鬆大柔,不用半點力,所以不可能「全吞」。對沒有方法的人當然不可能,對練不好的人,當然不可能,對用不好的人,也當然不可能。就像有人已經登陸月球了,對於我們大多數平凡人來說,登陸月球也一樣不可能,所以不是自己不能「全呑」,就表示別人不可能「全呑」,就是因為自己不可能才要向明師學。
吞吐軌跡
太極拳的吞吐,有一定的軌跡。有很多人懷疑太極拳大鬆大柔會化不去敵勁而受制,也無法發出強勁,其實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太極拳的吞吐軌跡。其實練太極拳就是要找到,並且熟練這條軌跡,才能開始下苦功。這條吞吐軌跡,是可以完全吞下各向來勁,並且順勁吐出的道路。一般人並不能夠確知這條軌跡的真正運行方法,所以才不能夠用完全用順勁應敵。
吞吐點如黑洞
剛開始設定吞吐軌跡時,我們會先設一個吞吐點在腰隙附近,注意是腰隙不是帶脈的腰,前方一點點,離身體約一寸的位置。以這個吞吐點劃出一個傾斜的圓作為吞吐軌跡。吞時以肘將小臂和掌領入這條軌跡內進入吞吐點,也將自己的另一個肩膀一起吞入這條軌跡內進入吞吐點,當然最重要的是也要把敵人的勁、手、身、步全部吞入這條軌跡內進入吞吐點。所以吞吐點就像黑洞一樣可以吸盡整隻手臂和另一個肩膀,更加上敵人。
如火車般在軌跡內運行
當自己的手肘進入吞吐軌跡時,要將手肘當火車頭,小臂和掌當二節車箱,像一列火車一樣開入吞吐軌跡的軌道的吞吐點內,注意一定要順著軌跡以圓形如火車般像進入山洞般進入吞吐點,不可有絲毫橫行,否則便要脫軌,當手肘通過吞吐點,小臂通過吞吐點,最後掌到達吞吐點時,掌便取代的肘的火車頭工作,順著圓形軌跡,帶著小臂和肘繼續進行吐的動作。
注意掌入吞吐點
進入吞吐軌跡內時,整隻手臂要呈圓形,這個圓形越圓越小越好,並且以托掌形式將肘儘量內夾並且上擰,功力才會深厚,更要注意掌一定也要跟著進入吞吐點內,才能開始用掌,如果掌沒有進入吞吐點內就開始用掌接敵勁,將來會養成半路截殺的習慣,就無法練成「全吞」的技術。
吞吐點的壓迫
吞吐點是和身體形成相對位置的,所以剛開始進行吞吐訓練時,要儘量把吞吐點往後隅壓迫,讓身體的重心走到另人腳上,讓整個吞吐點進入後隅,這樣才能練出高級的吞吐技術,最後還可以在一開始時,就把吞吐點設在後隅,以加強吞吐的技巧。經過正確練習後,所有從前方側方的來力,無論壓在手上肘上肩上身上都可以用大鬆大柔化掉,這時候吞吐才算初步入門,而準備應用於揉掌技擊。
簡化基本手
太極拳揉掌法為了讓技術簡化,能應付多元戰鬥,又保有強大威力。就是要練到能夠「這一手還是這一手」,讓推托帶領,簡化為幾個揉法基本手才行。如果基本手,無法遍用於「摔、打、拿、化」,或「摔、打、拿、化」的基本手無法同形,仍然不能夠稱為基本手的一手,必須去蕪存菁苦修苦練,成為基本手的一手才行。所謂基本手也可以稱為本手,本手由於不斷去蕪存菁的精鍊,最後成為一種多用途的手法,才會稱成為本手。基本手就是最符合拳理,最有效、最完美、多用途的圓全手法,是武者追求的標準手法。
拳打不知
 要練到「這一手還是這一手」,除了對該手法的標準技術,和多種用法有正確的認識之外,一定要整勁才能做到。要把一手練到有八面支撐的內勁,能同時用於「摔、打、拿、化」。所以當你練托摔時,你不要光想你這一托手就只能用於摔,你要讓它練成之後是可用於打「摔、打、拿、化」,不然你練出來的托法是不正確的。你不要一直想這個托手怎麼有時候會托不倒人,托手當然有時候會托不倒人,當對方不餵勁時,或缷化時當然會托不倒人。所謂「拳打不知」,拳能打到敵人身上,一定是敵人不知道要防、不知道如何防、來不及防、或防不住的時候才能擊中。別說是托摔這麼難的動作,連簡單的直拳,對方如果知,也不是能夠輕易擊中的,所以托不倒就要用變手攻擊,不用擔心。
樁法
為了產生變手的變化,所以托手的本手一定要能夠有支撐八面,向四面八方裡裡外外發勁的功力,和變化能力,如果沒有,是無法產生變手的。基本上變化的能力是大鬆大柔和環的技術,向四面八方裡裡外外發勁的功力,則是要從樁法訓練而得。
三節
樁法的效益,學習中國武術的人都會有認識,樁法最重要的是訓練出「爭力」,也就是一般所謂根節、中節、稍節的「三節力」。大致而言身、手、步的任人何一段都可以分出三節,譬如肩、肘、掌,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掌則為稍節。以掌而言,手腕為根節,掌骨為中節、指尖為稍節。
五弓
根節和稍節像弓上綁弦的弓稍,也稱為稍;而中節則像弓中央的握把,也稱為把,所以所謂的爭力,就是三節力,也就是弓勁,是像把弓張開那樣形成很大的張力。一般而言,身體大體上有雙手、軀幹、雙足等五大弓;五大弓的每一弓,又可以再細分成許多小弓,因此盡可能加強五大弓和小弓的鍛鍊。
動與不動
弓勁的三節鍛鍊,一般可以用靜樁和動樁作鍛鍊,靜樁就是弓形撐開後幾近不動,內部則以各種意想而動,也就是不動而動;動樁就是外表連續微動,而整體的架構不變,也就是動而不動。引勁必須非常細緻練到八面支撐才能達到成效,如果只是簡單的練成向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力,就只會推發,不能用於拳架的手法變化。
推托帶領
很多人在練完揉掌的吞吐軌跡時,並不知道這條軌跡在應用上的重要,所以我們要利用推托帶領的揉掌法,來進行揉掌進入吞吐軌跡的練習。首先要先用托法練習揉倒別人,其練習方式以平行擺扣步,兩步進入以單手托法揉倒對方開始,然後逐步練習其他揉法。
注意整體動作
揉倒對方除了要注意是否正確使用推托帶領的揉掌法,而沒有混亂之外,要注意整個掌法是否有完全按照軌跡進行,還要注意步法是否正確,走弧移身換重心,避正打斜,及下蹲沉墜力是否正確應用。整個揉掌的技術,是以整體動作,是否能正確揉倒對手來檢驗的,不能以局部正確為滿足。
雙手揉
揉掌剛開始時以單手訓練,等到單手訓練成功之後,才能進行雙手同揉的訓練,這樣兩手的技術才不會混在一起。在雙手同揉時,要檢查兩手有沒有確實作出正確動作,並且兩手有沒有用出效果來,以徹底發揮相乘的威力。千萬不要在兩手同揉時,只用到一隻手的技術,也不要在兩手同揉時,某一手使用到不正確的揉法。
從摔進入打
揉掌的推托帶領摔法有了正確的認識,也能應用時,就要開始練習吞吐的打法,一般而言打法的形態和摔法的形態是完全一樣,也使用同樣的軌跡進形,掌拳採打、小臂挒擊、肘擊、肩臂靠等手部的打法。無論是採打、挒打、肘打、肩背打,一定要用吞吐軌跡進形,這樣拳法才會統一、簡單、快速、準確、有威力。
揉掌揉拳
王宗岳太極拳,掌法就是拳法、摔法無異於打法,所以正確出掌就是正確出拳,正確的揉掌,可以練出正確的揉拳技術,這種技術使得中國內家的拳法,無論在出拳出掌,都呈現了極大的獨特性,與其他武術大異其趣,所以練太極拳要對自己的拳法有所了解並且堅持,有恆地鍛鍊,如此才能在技擊時完美地呈現出來。
實戰為歸依
練太極拳一定要認識太極拳的獨特性,並且能夠使用出來,如果不了解太極拳的獨特性,也不能使用太極拳的技術,就不能了解太極拳的優異在何處,這樣就會人云亦云,隨時被別人不正確的練習方式吸引過去。一旦通過正確的太極拳揉掌摔打訓練,必然會發現太極拳令人驚艷的精妙技法,以及太極拳獨樹一幟的拳風,自此無論如何都很難再接受其他拳法的觀念,所以學太極拳絕對不能忽視,要以太極拳實戰對打能力的訓練為本。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推手中的勢(宗長文章)

推手中的勢

勢是什麼?
勢是"",表示它含藏有內勁;
勢是"威力",表示它所含藏極其強大的內勁;
勢是"形態",表示它是一種有強大內勁的動作;
勢是"權威",表示它是強大內勁的權威動作;
勢是"地位",表示它是強大內勁的最高權威動作;
因此,勢是太極拳強大內勁的最高權威動作,
因此,勢是太極拳動作的總原理,
勢是太極拳動作的最高指導原則,
一切太極拳的動作都是從這個原理原則產生。

是誰發現了這個勢?
是誰發現了這太極拳的總原理原則?
是誰發現了這一切武術的總原理原則?
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
是王宗岳在一切的武術動作中發現了十三勢,
他將它們命名為"朋、履、擠、按、採、列、肘、靠"
宗岳門要告訴你,
朋履擠按是四種身法,
採列肘靠是四種手法,
進退顧盼定是五種腿步法。
只要用這十三勢,便能組合成千千萬個招式;
這十三勢涵蓋一切武術的動作,
這十三勢是一切武術的總原理,總原則。

武者只要明白十三勢,
就可以練出百家的拳法,
這是何等的簡單,
何等的容易,
這是武者的福音,
但這十三勢雖然明白地記載於王宗岳的拳論,
它的精義卻被埋沒於歷史的黑暗之處,
宗岳門見著了它,
開啟了它的奧祕,
將它啟示給弟子,
也將它啟示給一切武者,
但是武者們必須親自尋求,
在宗岳門的武學理論中,
並沒有對十三勢保密,
武者隨處可以發現它的精義。
宗岳門不將它清楚地記載,
只為了不讓後學迷失於外門的贗鼎,
避免有人拿來作為市招;
引誘後學進入錯誤的門派,
因為外門所不明白的不只於十三勢。

不明白十三勢的人,
太極拳會越練越複雜,
招式越練越多,
越練越迷失於無窮無盡的勢架;
明白十三勢的人,
太極拳會越練越簡單,
招式越練越少,
越練越能掌握太極的原理原則,
最後一以貫之,
從有招練到無招。
明白十三勢的人,
能夠以簡禦繁,
能夠簡單地練成千招萬式,
卻永遠不會出錯。

為什麼朋履擠按是四方正?
為什麼採列肘靠是四斜角?
為什麼進退顧盼定是五行?
這些和太極拳有什麼關係?
武者為什麼要明白這些?
沒有人曾經正確地說出十三勢的奧祕,
卻很多人自以為知道,
並且將錯誤的十三勢當作招式教給弟子;
知道的人不須要再學習,
因為知道讓他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人不必學習,
相信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導師,
他會帶著自己走自己的真理,
也會帶著別人走自己的真理;
他會告訴弟子們勢就是式,
他會告訴弟子們十三勢就是十三式,
他會編出十三個招式,告訴弟子們這就是十三式或十三勢,
而他和他的弟子們,
永遠不會覺悟,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知道的真理。

宗岳門的弟子必須不知道,
因此他要向師父發問?
為的不是考倒師父,
而是要尋求真理。
宗岳門的弟子要因為不知道而知道,
要因為不明白而明白,
要因為無知而超越師父。
弟子超越師父是被允許的,
弟子打敗師父是被允許的,
當他勝利的時候他會感激,
當他成功的時候他會感恩,
他知道他曾攻擊師父的肉體以為拳靶,
他知道他曾飲用師父的智慧以為滋養;
當他成為一個真正武者的時候,
他知道自己是站在師父的軀體之上成功,
如同他站立於大地而生,
他將歌頌讚美大地,
而他自己也將成為後代弟子的大地,
如同師父一般被他的弟子歌頌讚美,
宗岳門的弟子喜歡敬愛自己的師父,
就像他喜歡受敬於自己的弟子。

你們來宗岳門尋求十三勢,
必將得著。
如果你們已經知道十三勢,

就連你們已知的也將會失去。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大鬆即是大捨,大柔必能大得(宗長文章)

大鬆即是大捨,大柔必能大得
作者:宗岳門   葉金山          

鬆即是捨,柔必能得
快樂人生要能放鬆,幸福生活要能柔和。能夠大鬆大柔就能夠大施大捨,能夠大施大捨必然能夠大成大得。在人生中,你能夠放得鬆柔,便能夠捨得透徹;在生活中,你能夠捨得透徹,便能夠獲得更多。
能鬆就是修得正道大法
自己的知見能鬆,便不會僵化於端見和偏見。能夠見「有」鬆「有」、遇「無」鬆「無」、逢「空」鬆「空」;「有」便不會修成妄有,「無」便不會修成虛無、「空」便不會修成頑空;而所謂無上無下沒有中間的主道,便自得自成,這就是修得正道大法。
正道大法「大鬆大柔」
道家修行正道大法的準則在那裡?道家修行正道大法的準則在於心性能鬆、身命能柔,這「能鬆能柔」就是「性命雙修」,這是道家去除知見、保持身心健康,以備服務蒼生的初步修行。修行到了最高階段,便是徹底「大鬆大柔」,此時便能順從天道而行,無人無我、捨性捨命道濟蒼生了。所以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之之有益也。」(世界上的最柔和的水,能夠在世界上的最剛硬的岩層之間奔行;事物柔和到沒有形質,就能夠穿透到那沒有間隙之中;我就是因為上面這個原理,而了解到那柔和的沒有執知強造,是有充份的實用效益。)
太極拳是道家「無為法」
「大鬆大柔」就是道家老子的「無為法」,是道家的無上大法,也可以說是真正宇宙的無上大法,老子說:「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這即道法施行於世間的基本準則。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參照老子所啟示的道法,再參照宋初道士陳摶的《無極圖》,又參照宋代周敦頣受陳摶《無極圖》所影響而改造成的《太極圖》,建立了「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太極拳理論,作為太極拳的理論定則。太極祖師王宗岳所創的太極拳,極度強調「人剛我柔、四兩拔千斤」,可見王宗岳的太極拳,完全是道家的無為法,是「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道家正道大法之徹底實踐。
道家太極拳純鬆、純柔,極鬆、極柔
宗岳門是道家聖學派老子講堂的武部,宗岳門的太極武學,是完全源於正信人文道教的正道正法,是純正王宗岳所創的正信道家太極拳。道家太極拳必然以「陰陽分合」為本,必然是「大鬆大柔、捨己從人」。因此道家太極拳不講「鬆緊互用、剛柔並濟」,道家大極拳是純鬆的、是純柔的,是極鬆的、是極柔的,道家太極拳是在「極柔軟」中,練出「極堅剛」的太極功夫。這和非道家太極拳,有極大的差異,有志於太極拳的學者,不可不詳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