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太極拳的制法和角力技術(宗長文章)

太極拳的制法和角力技術
當宗岳門首先公開內家太極拳的摔技用法時,被一些不明者,譏諷為日本合氣道,甚至是練得不好的合氣道。直到其中國他和宗岳門用法近似的內家摔技逐漸被世人認識,宗岳門的摔技才獲得應有的認同。
但是經過這樣的事件,我們對於太極拳用法的公開,甚至太極拳各種用法的說明,仍然保持著強烈審慎的戒心,以免在弘揚武學的過程中,招來不必要的口水攻擊。
由於宗岳門對內家拳和太極拳的看法和用法,與現階段各門各派的看法和用法,有著過多的歧異,甚至與一般人的見聞完全不同,使得我們在弘揚太極拳的過程中,總必須欲言又止 ,並且必須承擔著來自於各方的抗拒壓力。
今天我們談太極拳的「角力」技術,相信很多頑守門派法度的「守法」者會說:「有沒有搞錯啊,太極拳也有角力?」當然,如果大家對 太極拳僅能限於當前流行的主打和主推兩派,又視「角力、角觝、相撲、摔跤、摔角」這些名詞,具有不容太極拳侵犯的護衛心理,那麼我們就只好避開「角力、角觝、摔角」這些被把持的名詞,而改用王宗岳太極拳本有的「制」來談論和「角力、角觝、摔角」的相類似技術。
太極祖師王宗岳先生在《太極拳論》中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在這句話中,王祖師突顯了太極拳極為重要的太極拳「制」的觀念。
所謂的「制」就是「制服、控制、擒制、壓制、制打、制踢」,而這樣的「制」的技術,事實上即是「角力、角觝、相撲、摔跤、摔角」所用的壓制技術之一。如果大家不會太健忘的話,當前太極拳的推手比賽,事實上也是「角力、角觝、摔角」的一種,只是因為規則的限制,過度強調推的功用,因此不足以展現太極拳更優異的「制服、控制、擒制、壓制、制打」技術,因此當前太極拳的推手比賽,不能完全代表太極拳在「制服、控制、擒制、壓制、制打、制踢」的真正能力。
當然在談論太極拳的「制服、控制、擒制、壓制、制打、制踢」技術之前,我們要再次特別強調的是,太極拳是一種「摔打擒化踢」的全面混合技術,因此任何以單一技術去代表太極拳,都是片面不完全的。因此主推、主擒、主打、主化、主踢的任何一個單項主張,都是片面的局部的,不能代表圓全的太極拳戰技。
也因此,當我們在討論太極拳的「制服、控制、擒制、壓制、制打、制踢」技術時,我們必須特別強調太極拳近似於「角力、角觝、相撲、摔跤、摔角」的技法運用,是太極拳的混合技術的一個局部,而不是太極拳的全部。圓全的太極拳仍然是以混合技術為用的,不能用局部技術來代表,基於這個理由,我們也很難認同太極拳競技採取局部技術比賽,來代表太極拳的全部功力,就連完全使用壓制法也是一樣,絕不能代表全部的太極拳技術。
王宗岳太極拳,由於善於以大鬆大柔引進落空,加上精於《十三勢》的方位技術,所以在沾粘連隨的「壓制」技術上,有著極為獨特的學理和運用技巧,所以能夠很輕易地施展對敵人的「壓制」技術 ,進而使用「制服、控制、擒制、制打、制踢」的技術。
太極拳的壓制技術,如果不進行制後踢打,而將敵人壓制在地面上,就外形來看就會覺得與「角力、角觝、摔角」的技術頗有類似之處。
傳統內家武術,講究腕關、肘關、肩關的三關攻防,三關攻防因為與敵人的距離不同,使得同一個攻擊和防守動作,出現了三種不同的運用技巧。這個道理很簡單,當敵人位於你的腕關處,或你的肘關處,或貼身進入肩關處時,即使是同型的摔技,其手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像這樣三關的攻防技術,是讓同一勢架形成三種或多種攻防的形態。如果以技術來說,在攻至腕關時可能會用快速打擊較多;在攻至肘關時,就會用一般擒手的摔技;在攻至肩關時,由於距離極短,無法進行打擊和擒摔,便會施展像鎖頸、鎖肩、鎖肘、鎖腰、鎖腿這類較貼身的技術。
過去像這樣的三關攻防技術,在過去的傳統武術中門派中,大多是密而不宣,也有些是從來都不知道,並不是傳統武術中沒有這些技術。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傳統武術的壓制技術中,類似巴西柔術那樣,整個人倒在地上的壓制技術,是極少聽聞的,而以立姿或蹲姿或單腳跪姿的方式壓制技術,則是極為普遍常見的。
我總以為過去傳統武術所注重的東西,現在多半已經不再受重視了。因此傳統武術事實上有逐漸受到流行潮流影響而改變,終至變質或失傳,以至於後來的人不再見到傳統的用法的現象。
譬如過去家師教授武學時,極注重引進落空的「缷法、化法」,在我的印象中家師親自花在我身上最多的就是「缷法、化法」的技術練習,其次才是其他的各種技法。身為弟子必須徹底精研「缷法、化法」, 在餵勁時,是絕不能夠被老師輕易發出去的,被師父隨便發出去是絕對要挨師父責罵「缷法、化法」不夠精熟的。
但是現在教授內家拳的師父 們,因為受到流行潮流的影響方向大變,極注重推人的距離,並且以弟子被他推得遠遠的作為宣傳的重點,所以經常不停地讓弟子們練習被自己發出去的動作,以將弟子發出發遠作賣點,並且到處表演。像這樣的教學轉變,是過去在師門學習時,完全不敢想像的。
像這樣的轉變,對於傳統武術是好是壞,很難有個定論,但是武術教學重點受流行潮流影響而轉變,以至於後人不再見到傳統的用法,是明顯可見的。
譬如過去家師私下教我練拳之前,一定會先陪我用前蹬腳往返溜腿,但是這種前蹬腳的方法看起來和跆拳的前踢身形完全不同。家師逝世後,我曾在一個私下場合示範這樣的前蹬腳,被一位學跆拳的同門譏笑我動作極醜陋,令我幾乎無地自容。
十幾年後我才在泰拳的影片中見到泰拳的前踢,雖然用力強度有別,形態倒有幾分神似,我才知道原來 家師所教的前蹬腳並不是不能用的,也沒有練錯,而是有人根據跆拳的前踢法,更改了師傳的前蹬腳動作,並且以跆拳為是,而以師傳的為非。
傳統武術被流行潮流改變的情況就像這樣,不知不覺連技法和用法都改了,讓後人再也見不到過去的盛景,也無法想像傳統武術所流傳的威力是如何達成的,因而誤以為古人的高強功力,全是由於下苦功所致。
事實上我們現在見到的太極拳用法,其實都是極少數有名門派武師的偏長用法,蔚為風潮後所形成的,絕不是太極拳的真正用法。也由於偏長技法被過度的包裝和誇大,甚至造出不接觸而能將人推出的的凌空勁之類的騙術來蒙騙學習者,以致於後來的人對這樣簡陋的用法,根本不敢有所質疑,也不敢有所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太極拳,越來越不能打原因。
其實太極拳四斜角所形成的纏法,在深入肩關而運用時,就與一般的角力用法近似,這種技術能夠適應高站和下蹲的角力競技,可以輕易地壓制纏繞鎖住對手的勁部、肩關節、肘關節、腰、腿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壓制的地方;太極拳能夠鎖頸、鎖肩、鎖肘、鎖腰、鎖腿,能夠用快摔將敵人摔倒,也能夠利用鎖法將敵人完全壓制在地上。
像這樣的太極拳纏法壓制,是大鬆大柔,引進落空,以及《十三勢》方位技術的運用,其細膩之處,和一般的摔跤技術有極大的不同,如果沒有深入研究,是難以看出其精妙處的差異,更無法看出太極拳的優異之處。
太極拳的制法是內家的,是大鬆大柔的,是藉著聽勁而達成的,因此在技術上有其獨特而與眾不同的風格。
太極拳的制法,是十三勢身手步一體,五弓並用的。除了身形步法之外,更注意手法的並用。在手弓方面非常注意扣式弓和托式弓所形成的各種纏法技術。為了利於壓制的變化和快速打擊,一般而言,太極拳極少用力抓握對手,因此在掌法上,制打時多用腕關節制,制擒時多用虎口制,貼身時則善於運用掌刀制,如果只是敷鎖,則大多數只在掌心和五指根部之間進行。
太極拳制法的掌法變化,是因後手是摔、是打、是敷的不同而變的。也有因三關的攻守位置而變的,譬如貼身格鬥,由於幾乎沒有距離,因此難以運用腕關節、虎口、指根來壓制,此時就會使用掌刀來進行各種前後的壓制。
而太極拳的壓制,其力量來源和壓倒技術就是方位。太極是方位拳,如果方位不對,力量出不來,會被反壓制;如果壓倒的方位不對,就不能不用力壓倒對方,而必須使用蠻力才能壓倒,甚至連用蠻力也壓不倒。方位是太極拳打擊和壓制技術中的神髓,也是王宗岳太極拳特有的技術,這種方位技術,是其他太極拳沒有的,打擊和壓制時方位必須絲毫不差才能階級神明。
雙方近距離貼身,如果你忽然施猛力壓制對方的肘或腰,試圖制住或摔倒對方,沒想到對方的肘腰竟然剎那間不見,令你有落空摸不到而且被吸進去的感覺,並且他被你壓肘的那隻手,竟然不知不覺、無聲無息地從你的正前方向後,纏上並且勒住鎖死你的勁椎,還補上一腳用膝踢踢擊你的頭面,再將你整個壓倒在地上。像這樣的對手,所施展的技術,就是太極拳近似於角力的壓制技術之一。
而這樣的技術,如果從形態上去看,只不過是太極拳雲手變化而已,只是在雲手的變動過程中,多加了起鑽落翻、沾粘連隨、引進落空的技術罷了。太極拳所有的勢架,都可以像雲手這樣進行各種形態的壓制攻擊,所以說,太極拳的勢架,是可以施展角力技術的,不能用,不會用,是因為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動作不精確所致,並不是太極拳不能用。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王宗岳太極拳的三角形戰技(宗長文章)

王宗岳太極拳的三角形戰技
學習王宗岳太極拳,到了練習「採挒肘靠」的快速度攻擊,尤其是想要用「肘、拳」進行雙手連續快速出拳攻擊時,就必須深入了解雙手「連環」所形成的「正三角形」作戰技術。
我們所說的太極拳雙手連續快速出拳攻擊,是指雙手能夠完全以太極拳的方位技巧,揮灑出和西洋拳擊,雙手快速打沙袋相彷彿的連續快速打擊技術;這種雙手快速打擊技術,必須完全具有中國方位太極拳雙手快速打擊特色,而且絕不是模仿西洋拳擊的連續打擊技術,而其技術也與西洋拳擊表面似乎類似,而內容其實完全不同。
王宗岳太極拳的十三勢斜角「環」,本身就是一種極為快速的雙手連續打擊技術。太極拳武者,要能夠用雙手輪流快速出拳,首先一定要對十三勢方位所形成的「環」有深入了解。
王宗岳太極拳講的「環」,就是雙手在斜角操作的「連環」。雙手的「環」基本上,必須各自在自己的斜角方位上繞圈,左手的方位是東南到西北,右手的方位是西南到東北,這是絕對不能有偏差的。師叔吳孟俠《 亂環訣》說:「發落點對,即成功。」也就是說「連環」的發點也就是出拳點,和落點也就是打擊點,如果發點和落點的方位和技術運用對了,「連環」的技術就能夠成功了。
「連環」在出擊時, 當兩個「環」依續運行,一個環向前繞環擊出時,另一個便向後繞環收回,當向前擊出的順環收回時,另一個便又順環擊出;這樣兩拳便形成輪流攻擊的形態,這時候,兩個環的攻擊,便會在身體前面形成一個「正三角形」 基模,而這個基模,在練成之後,這個便能夠潛藏在所有勢架中,成為王宗岳太極拳所有勢架的攻守基模。
練習「正三角形」 的基本形態,我們稱之為「直立正三角形」,動作是甲手的食指部位,橫放在乙手的手肘下,而乙手的小臂向上豎立,並向另一手手肘方向微傾斜,這時候「橫手」和「豎手」正好形成一個直立的「正三角形」。
《 亂環訣》說:「手腳齊進橫豎找。」其中的「橫豎」就是指「正三角形」時手的一橫一豎,不是一般坊間武師說的身體內的「橫勁、豎勁」,因為《 亂環訣》所說的「找」,是指找到掌中不落空的「環」,不是找「橫勁、豎勁」。
所以說你從「環」裡可以找到「正三角形」,你從「正三角形」的一橫一豎中,也可以找到「環」,因為「環」和「正三角形」是一體的,而「正三角形」和手臂的「一橫一豎」則是一體的。
找到直立的「正三角形」,便要開始練習「直立正三角形」的繞環操作交替訓練,要練到一隻手放下時,另一隻手便立起來,又再度成為另一個形態的「正三角形」。
「直立正三角形」的繞環操作方法,是放落下來的手,要用食指順著豎立起來那隻手的小指尖,以接觸到皮膚的動作,延著手臂一直向下刮,一直刮到手肘下方為止,然後再順著環繞起;這時另一隻放落下的手又用食指順著立起來那隻手的小指尖,延著手手臂向下刮,一直刮到手肘下方為止。這樣兩隻手就會交替刮互刮,這時雙手在身前,就會永遠維持著直立的「正三角形」。
這個技術其實非常簡單,口傳心授,幾分鐘就可以學會,只是文字難以清楚敘述。要寫到沒有親見的人看得懂,也實在很困難。所以師兄們一定要非常精熟這種技術,好讓有心學習的人,代代都能夠精準地掌握這個技術。
練習「直立正三角形」,在練到不轉身時不會變形錯位,再繼續練到即使向左右轉身都不會變形錯位,就要開始練習將放下的手,向前伸出,而收回的手仍維持和「直立三角形」一樣在肘下橫放,這樣的正三角形由於一隻手是向前攻擊,所會成為「出單手三角形」。
「出單手三角形」在操作時,橫放落下的手,會刮不到豎立的手,因為操作時一隻手向前伸,另一隻手沒有向前伸,所以兩隻手會有距離,無法接觸到。此時不能大意,仍然要在意念上,設法對準「直立三角形」的空間相對位置,要讓兩隻手看起來好像有刮到一樣,如果不對準,潛藏的三角形就會不見,練出來的就完全沒有用了。
「出單手三角形」操作,最重要的是兩隻手都要在各自的環位上旋轉,不能有一隻手離環,更不能兩隻手都離環。
教練在教學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雙手,看有沒有一隻手不小心不從後隅伸出而從胸口出,或者不打到前隅而打到胸口的正前方,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一隻手打錯方位而不自知。
如果兩手都打對了,這時攻擊位置會成為兩個,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絕不會兩拳全部打在正北方。
這時教練可以先用一個長形的沙袋或靶,橫拿給學生試打,看學生會不會兩拳都打在同一個地方,如果兩拳都打在中間同一個地方,那便是錯了,此時要立刻給予指正,並且要求他把兩拳分別打在東北和西北兩個位置,不可以兩拳都打在中間正北方。
如果學生能夠打中兩個方位時,就可以雙手各拿一個靶給學生練習,這樣有兩個靶,學生就不會把拳打在正中間的北方位置了。
王宗岳太極拳的斜角環拳,在不轉身時是不能擊中正北方的,如果擊中正北方,就表示打錯方位,將來不但肘拳打得不好,連摔拿都會用到手臂肌肉蠻力,甚至會施展不出摔拿技巧。
雙靶的打擊技術純熟之後,就要練習單靶的打擊,這時候教練可以拿一個火腿靶,放在學生的正北方,要他用雙拳輪流打擊。
由於雙拳練習時是分別練到打在東北和西北,所以根本打不到正北方,這時候學生為了能夠用原來所學的打雙靶技術打在一個靶上,他就自然會轉動身體去打擊,這樣一旦反覆轉動身體,他就能夠打在正北方的單靶上了。
這就是內家拳巧妙的地方,經過打雙靶的正確動作,你在打單靶時,不必別人要求,你自然會轉動身體,用到全身的力量去打單靶,這樣你在出拳攻擊敵人時,就會自然而然轉動身體用全身去打,而不會只用到手的力量去打。這樣轉動身體的打擊律動,最後會變成自然的,完全不是刻意造作出來的,所以我們才會說內家武術的功法,是很巧妙地達成自然律動,用全身力量攻防的,這也是內家拳令人讚嘆的地方。
「正三角形」的攻擊技術,正是內家以「環」練出來的,雙手一橫一豎,連續攻擊的極尖銳攻擊技術。「正三角形」的攻擊技術,也是「半環」的打擊技術,所以一定要注意「半環」威力的發揮。
出拳時,要按照「環拳」或稱「斜角拳」的「半環」技術去打,注意「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要記得,如果是肩以下的打擊點,一定要把拳拉到高於打擊點的位置,再用圓形「下斬」,所謂「下斬」就是像栽植草木的「栽」的力量去攻擊,這樣威力可以增加很多。
發拳和落拳時一定要注意方位有沒有正確,如果方位有偏差,練一輩子也不會進步,威力也不會變強,要相信方位,不要總是覺得差一點點沒有關係。
練習打擊,剛開始要技術正確,這是「技術先決」,其次才是追求快速,最後才是追求重擊的力量。練太極拳的順序是:技術第一,快第二,威力第三,這叫「技術先決」,王宗岳祖師說:「快何能為?」就是「技術先決」讓技術走在速度前面,不要一昧用直線求快或求威力。
從「直立正三角形」練到「出單手三角形」,最後可以在做「出單手三角形」時,如果出左拳,右腳就向右後方略退一小步,這時候橫手的手肘就會被向後拉,而變成食指在豎手的下方,而肘在後的形態,成為「出雙手三角形」。
以「出雙手三角形」的形態一橫一豎手部動作,加上進步攻擊或退步攻擊,形成手腳齊進的向前攻擊或退後攻擊形態。「出雙手三角形」如果把後手肘回覆到前面,就成為「出單手三角形」,如果再把前豎手回覆到後面,就成為「直立三角形」,如果能夠了解這幾個變化,對所有傳統內家武術的手部動作變化,都會了然於心,而全部貫通,從此不會被很多錯誤的內家招式迷惑。
「正三角形技」如果技術正確,假以時日,出拳的速度就能夠和拳擊的速度抗衡,威力也會大增,就可以開始練習墊步移動的攻擊技術,日後就能夠用極靈活極快的動作衝到對手的外門或內門進行快速攻擊。
「環」的技術,能夠形成「正三角形」的攻擊技術,並且用出內家最特別的「環拳、斜角拳」,「環拳、斜角拳」目前很少內家在用,所以目前也變成王宗岳太極拳獨有的拳法。
「環拳、斜角拳」是專用於斜角打擊的,它利於對外門進攻,並且易於施展摔打拿踢,其形似猿如鷹似熊,動作靈巧,內在雖極鬆柔,外在卻極堅剛,在打擊時雖是太極長拳,但卻本於貼身短打,可柔攻擒摔,亦可硬打硬進,練成後雙拳雙肘速度極快,勁道極強,效用極佳 ,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快速度的外家拳法。
凡是練內家拳的人,無論是年輕或年長,一定是身形動作極靈活的,也一定是手腳攻擊速度極快的,威力也是極剛猛的,所以太極拳的雙手連續出擊速度也是極快極靈活,練得正確速度也不會遜於西洋拳擊的。
武禹襄說:「動如江河。」江湖之水滾滾而行,有急流有奔濤,牛羊落入就會沉沒,絕不會像一些太極拳那樣,打人不痛不癢,威力不足以對抗強敵,也無法應付年輕快速而且高質量的摔打拿踢綜合格鬥,這樣的太極拳道路絕對是錯的。
「正三角形」的攻擊技術,可以練出極為快速剛猛的連續出拳、出肘技術,練太極拳的人,想要在太極拳技擊上有所突破,而不被養生和推來推去的太極拳終生困惑,在我們所說的「正三角形」的攻擊技術技術上,可以多作揣摩,一定會有所幫助,假以時日,也一定會有所突破的。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王宗岳太極拳的敷鎖原理(宗長文章)

王宗岳太極拳的敷鎖原理
.......為宗岳門各位師兄作課後整理

王宗岳太極拳的「敷」,是王宗岳太極拳技擊入門必備的重要基本技術,這個「敷」字,是繼承王宗岳武學的武禹襄在四字訣中首先提出,武禹襄說:「敷:運氣於己身,布敷彼勁之上,使不能動也。」
任何一種武術在技擊時,都有自己的「接手」技術,只是各家的巧妙不同而已。就像「硬格擋不吞化」練得好,也是一種高強可用的接手技術;「半格擋半吞化」練得好,也是一種高強的接手技術;「不格擋全吞化」練得好,也是一種高強的接手技術;而「敷」則是王宗岳太極拳獨有的,與眾不同,且極具自我特色的接手技術。說「敷」是「格擋」絕對不對,說它是「吞化」也不對,甚至說它是「接手」技術,也都不全對。
因為王宗岳太極拳的「敷」,不只是單純的接手技術而已,「敷」其實是包含「接手、搶把、制把」三法合一的三合一技術。
從武禹襄:「敷:運氣於己身,布敷彼勁之上,使不能動也。」這句話中,可以知道「敷」是從「接手」到「搶把」得機先,再「制把」到對方不能動彈為止,這就是說「敷」是太極拳技擊時,從「接手」到「搶把」到「制把」三者結合,一氣呵成的技術。
這種獨特的三合一技術,在當時武術界,是一種結合的創新技術,因此舊武術的名詞已經不足以表述它,於是武禹襄用「敷」這個字,來作為這個技術的專有名詞。
「敷」是輕輕「敷」住對方的勁,讓對方在剎那間僵住不能動彈 ,然後再發動攻擊的技術。被「敷」住者一旦僵住,肢體便很容易受到攻擊,被「敷」住者一旦發現僵住,立刻掙扎試圖脫開,往往也會繼續受制,最後仍然會因嚴重敗形破勢而受擊。
「敷」的制把技術,也就是「敷」讓對方剎那間僵住不能動彈的技術,並不是對方真的完全不能動彈,而是對方在攻擊中,全身結構被破壞,四肢和身體會忽然在剎那間像凝結般僵住而已。
這種不能動彈,仍有後退掙扎的空間,和被壓制鎖死在地板上完全不能動彈並不相同,這點一定要有清楚的分別,否則就會對「敷」有錯誤的認識和批評,更不能了解「敷」在技擊的價值。
在「敷」住不能動彈之後,可採取兩種技術攻擊。第一是「不脫粘鎖」 ,這時「沾粘的手絕不能和對方的手脫開,而要繼續沾粘對方手臂,並且只能在手臂部位沾粘施技,不能脫手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一直到讓對方敗形爭扎到放棄為止」,這是屬於合擊打法,也稱為「不斷點粘、粘點制」;這種練法能練出最高級的控勁技術,深入後能夠很精妙地掌握對手全身的勁道並加以控制,達到一旦控制對方雙手,也能同時控制對方腰腳,妨礙對方出腿及移步的境界。
第二是「脫手攻擊」這時「沾粘的手忽然脫開沾點,以掌拳或肘臂,甚至以身體其他部位,去攻擊對方手臂沾點之外的其他部位」,這種技術無論出掌出拳或出肘,都是屬於「分擊打法」,也稱為「斷點打、丟點打」;這種練法主要是練出控勁之後的打擊技術,能夠在敷住之後,以最精妙的技巧以拳肘膝足攻擊對方。
「不脫粘鎖」,是以整隻手臂沾粘為主,這種粘法在技術未臻成熟,未能完全控制對手時,往往會讓對方有機會以「脫手攻擊」對自己身體其他部位下手,所以必須練到一粘即鎖,讓對方無法「脫手攻擊」才能應用。
「脫手攻擊」,是以突襲對方身上其他弱點為主;在接手時會以手製造對方僵硬、打開對方門戶,或以手引誘對方注意力,再以拳肘尋隙攻擊對方其他部位。
 如果分不清「不脫粘鎖」和「脫手攻擊」的差異,在和人試手時,如果一方一心在試「不脫粘鎖」,而另一方卻忽然「脫手攻擊」,一旦擊中,便會造成嚴重規則爭端。因為「脫手攻擊」是抓到對方弱點時,忽然瞬間發動衝擊,在速度、力道以及偷襲用心上,絕對比「不脫粘鎖」者快狠準,也必然容易取得機先和絕對優勢。
如果約定「不脫粘鎖」試看雙方控手能力,對方卻忽然惡意「脫手攻擊」,以任何一種技法打中自己身體,不可議論或終止,要當下採取同樣「脫手攻擊」手法,重擊對方,甚至以拳肘膝足綜合技法連續猛烈攻擊對方,直至對方倒地為止,以取得無可爭議的絕對勝利,以避免日後受辱,這叫「逢丟必打」。
「逢丟必打」的打法沒有限制,是因為「脫手攻擊」的手法,本來就不限於掌拳之推打,而是包含拳肘膝足的全面打擊技術,所以施展任何一種武術技法,都完全符合「脫手攻擊」的原則,所以在「不脫粘鎖」的試技中,絕不可任意「脫手攻擊」他人,以免引動全面對打。
由於各門派的競技規則和態度不同,所以在無法確定雙方對「不脫粘鎖」有相同認知,並且會善意遵守「不脫粘鎖」的規定下,不宜冒然比試「不脫粘鎖」,否則有可能會以「脫手攻擊」的全面格鬥作結束。
不過如果是真能「不脫粘鎖」的高手,不想生事,只要在接手時,瞬間粘住對方,鎖住對方雙手,將他逼到死角,或將他雙手制在他身後,或將他雙手就近粘釘在牆上或樹上再放開;這樣對方就不可能有機會「脫手攻擊」。
由於對方也沒有被我打擊,被粘住的對方雖然明知自己出不了手,日後也可以對外宣稱自己是因善意交流而沒有出手,或根本沒有正式試手,而可以不必承認自己輸了 ,如此既夠替對方保住面子,又能夠不失自己身份,就會和平收場。
所以在道場練習「敷」時,以「不脫粘鎖」為最高訓練目標,因為徹底進行「不脫粘鎖」的訓練,才能腳踏實地練出真正階級神明的「敷」技,不但對日後技擊時常用的「脫手攻擊」有提昇的作用,在合擊時更可以「不脫粘鎖」對方,讓對方無法脫手,或無法以完美有效的狀態「脫手攻擊」。
「不脫粘鎖」本來是同門間練習最重要的學習方法,非常不適合用來作為同門或異門間的競賽式較技。因為「不脫粘鎖」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對練時,被「敷」者必須在被敷僵住的剎那間,承認自己的受制有機會被對方「脫手攻擊」而認輸,不再以無謂的爭扎來爭辯勝敗,否則技術尚不成熟的雙方,無法在第一時間敷住對方,在後段一定會形成,並且會加重頂牛式對抗,反而忽略了前段技術在實戰時的重要性而走偏。
因此「不脫粘鎖」事實上只有在同門間,以訓練為目標才能相互較技,絕不能作為同門或異門間的競賽式較技。
「敷」後的「脫手攻擊」,不是以力量加快速度,而是利用「敷」的引進落空動勢,產生「順勢急應」的鬆柔快速反擊,敷後反擊的方法,抱括拳打、肘擊、膝貫,腳踢、摔跌,以及最重要的鎖關節攻擊和壓制到地技術......等。
正確「敷」法的「脫手攻擊」,能夠非常順利圓滑地強力肘擊,也能夠順利圓滑地出掌拳;錯誤的「敷」法,則不易出肘,只能以掌拳攻擊為主。
學習「敷」的技術,一定要學習「不脫粘鎖」和「脫手攻擊」的兩種應用技術,並且兩人實際對練用法,親自感受「敷」後壓制及摔打拿踢,拳肘膝足的擊殺威力,才會從內心真正反省被「敷」的危險,並且真正了解「敷」在技擊中的對敵效益,而不會把「敷」鄙視為遊戲之技。
「敷」不是太極拳戰技的全部,也不是學到「敷」就已經是太極拳高手,還必須看「不脫粘鎖」和「脫手攻擊」應用的程度才行。
「敷」的技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敷」的技術,是太極拳會不會沾粘連隨,能不能不丟不頂,能不能走入真正王宗岳太極拳戰技模式,而不是其他武術模式的指標。
「敷」的技術,是王宗岳太極拳戰技最基本,而且必須具備的技術,要學王宗岳太極拳的技擊,如果不會「敷」,便可以確定絕對不是王宗岳太極拳。
武禹襄說「敷」是「運氣於己身,布敷彼勁之上,使不能動也。」所謂的「氣」,不是像武俠電影那樣手掌噴出的光或能量,而是在戰技性大鬆大柔時,身體所形成的氣化樣態。
太極拳家以戰技性大鬆大柔,讓身體在技擊應敵時,氣化形成如同非固態、非液態,而是像氣態一樣的流動的作戰樣態,就是武禹襄所謂的「氣」。
武禹襄說的「敷」字,和「敷藥膏」的「敷」字意思一樣。太極拳的「敷」,是輕輕地把戰技性鬆柔所形成的「氣態手法」,像敷藥膏一般,不用力輕敷在對方的勁上。
武禹襄說的「使不能動」,就是讓對方在被敷住的剎那間,從手到身體到腳全身,會忽然僵住不能動彈。在技擊的過程中,懂得「敷」技者,只要順勢輕輕用手一「敷」在對方的手上,對方就會好像忽然被鎖住,全身產生占煞,身手步會莫名其妙像凝結一般,僵硬不能動彈,如果勉強掙扎,也會敗形破勢而受擊,所以「敷」也是一種鎖的技術,宗岳門稱之為「敷鎖」。
「敷鎖」必須以拳肘膝足的摔打拿踢作結束才算完成,「敷鎖」本身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競技或獨立技擊模式,只能作為一種訓練模式。
「敷鎖」應敵時,要一沾手就必須要將對方的勁,敷住粘鎖起來而加以破壞控制,並且當下進行摔打拿踢的攻擊,絕不能停止於「敷」住對方,更不能把「敷鎖」作為技擊的全部內容。這就像角力競技時,除非對方認輸,不能到「接手、搶把、制把」就停止,也不能到「接手、搶把、制把」就總結,必需以更高的擊倒技術作為總結,才能論斷勝負。
「敷鎖」從開始到完成,是瞬間的事,絕對沒有和對方手碰手,作你來我往的試探性偵側動作,如果有就不是真正「敷」的技巧;「敷」是瞬間之事,接手時瞬間敷住,瞬間攻擊。
即使是高手,一旦被「敷」,由於被避正打斜、以正驅斜,因此失去先機,也同樣會像被粘膠粘住而完全無法甩脫,即使設法甩脫,也很容易敗形破勢而受擊。被敷住的人,越掙扎就會越敗形,甚至掙扎到最後,雙手有可能會被鎖在自己身後不能掙脫,這樣的技術,往往令被敷者感到迷惑。
我們必須一再強調,「敷鎖」的技術,在技擊應用時是瞬間的,並且不具試探性的,也不是久敷的。也就是說,兩強相遇,一接手不是把對方敷住,就是被對方敷住,雙方絕對不會有在手上你來我往轉腕摸勁的試探動作。因為只要有任何一方懂得「敷鎖」的技術,另一方就絕對作不出你來我往轉腕摸勁的試探動作,而會在接手時還沒來得及轉腕,就立刻被敷住。
綜合技擊時,在一敷住的剎那間,在敵人僵硬占煞的瞬間,取得優勢,便要立即切入攻擊,或立刻鎖住對方雙手,或脫點打,不可久敷玩弄,以免養成會敷不會攻,或反擊遲緩的毛病。
正確的太極拳「敷鎖」技術,可以避免在接觸接手時,用力去頂抗對方,也可以避免在接觸接手時,自己的勢架忽然失去暗勁而崩潰受制。
勢架不能崩潰一般人容易理解,而為什麼不頂抗對方?原因是,一但頂抗,對方容易偵知而轉換,不易落空對方,不但不利於我的借力打力,反而有可能會被對方查覺而受制。
不頂抗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頂抗即代表自己在接觸點上施勁,如此我就不易在向接觸點施勁的同時,快速變換動作去攻擊對方,反而會大大減緩我回擊的速度和力道。
在技擊接手時越不用力,越不用勁,就越能靈活順勢回擊對方,或變換動作攻擊;這也是王宗岳太極拳大鬆大柔,不丟不頂,以「敷鎖」技術接手,而不以勁力去接手的原因,因為這樣完全不用勁力地接手,對快速反擊才是大大有利。
如果是中短兵器作戰,在一手敷住對方後,另一持刀手便立即刺殺,傳統刀劍技術裡,手掌常有向前伸出到刀尖劍尖附近的動作,這都是以大鬆大柔「敷鎖」對方持劍手臂,然後加以刺殺的動作。
「敷鎖」的技術,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用來打開對方雙手防禦門戶的。無論對方雙手採取何種動作防禦,或者用多大力量去夾住雙手對抗;只要輕輕沾上即敷,就能夠隨即利用「敷鎖」的技術,在完全不用力的瞬間,輕易用「敷」打開對方的雙手,而直接攻擊對方的軀幹。
「敷鎖」的技術,之所以能夠用來作為開門技法,主要是因為「敷鎖」的技術,含有內家重要的「分掌法」。所謂「分掌法」,在太極拳的勢架裡,就存在於「左右分腳」的掌法中,一般錯把左右分腳的雙掌,當格擋使用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理解「分掌法」重要性的。
太極拳的「左右分腳」,手部是以分掌技術打開對方門戶,再用腳去踢擊。要到達這個技術的最高點,就非明白「分掌法」,然後練到能夠用「分掌法」去「敷鎖」對手的境界才能應用。如果不明白「分掌法」,又沒有練成「敷」字訣,太極拳的「左右分腳」,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已經練成。
一般而言,技擊時雙方都不會雙手使盡全力來防禦,因為如果對方雙手真的使盡全力阻止我手的「敷鎖」開門,上身便會更僵硬,這時便不需要打開對方手上門戶,只要住對方雙手,用足技攻擊對方門戶大開的軀幹就可以,這時「敷鎖」技術,反而成為引誘對方上半身和手部僵硬的技法。
「敷鎖」技術,一旦造成對方手上用力防禦的僵硬,最適合用膝足加以攻擊,所以「敷鎖」技術,不一定用於敷開對方雙手,讓對方雙手僵硬占煞,而用腿攻擊也是重點。
「敷」的技術可以用來壓制弱勢,誘敵僵硬,也可以用來開門。內家由於極重貼身纏鬥之技,所以「開門」和「破門」的技術非常重要。近身攻擊者能夠打開,或破壞對方手上的防守門戶,才能夠順利攻擊對方。
一般而言內家所謂「開門」,是使用分掌法以順勁引落,輕輕打開對方門戶,基本技術是「敷」。「破門」是以逆勁強制破壞對方門戶,基本技術是截壓或硬打。像程派高氏八卦後天掌的第一掌「開掌」,就是開門掌法,而非破門掌法;其目的也是學會用分掌法打開對方門戶,再加以拳腳攻擊。而太極拳在開門技術上,是以「敷」的技術為代表,「敷」是開門技而非破門技;破門而入,破門而打的不是「敷」技。
「敷」的技術,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根本技法,太極拳通家代不過數人的原因,就是很多武者無法通透「敷」這一關,或者把截壓或硬打的破門動作,誤當成「敷」而不自知所致。
 很多只玩「脫手攻擊」而不玩「不脫粘鎖」的拳家,其所用技術大多不是真正「敷」法,而是用極小動作的「截壓、硬打」之法來代替,這點要特別注意分清。
因為會「敷」者,不但會精於「不脫粘鎖」也會精於「脫手攻擊」;凡以小動作的「截壓、硬打」代替「敷」的人,卻往往只精於「脫手攻擊」,而不能精於「不脫粘鎖」。
太極拳家一旦通透「敷」字訣,學到了正確的「敷」法,那麼太極拳的技擊變化,才能開始逐漸從心所欲。
想學會「敷」,就一定要了解「敷」這個技術是怎麼練成的?在練成「敷」這個技術之前,究竟要先練成那些技術,才能作到如武禹襄所說:「運氣於己身,布敷彼勁之上,使不能動也。」這樣的境界呢?
一般而言,要練成「敷」的技術,除了需具備基本的結構力樁法觀念,以及環的方位技術之外,最重要的是先要進行裹形樁各種角度的「引進、落空、合應、出擊」這四個動作的訓練。
等到裹形樁的「引進、落空、合應、出擊」四個動作,有正確的概念,及有一定操作能力之後,便要進行翻形樁的「引進、落空、合應、出擊」環形訓練。
基本的翻形樁「引進、落空、合應、出擊」環形技術,從手部的動作看,由於和敵人的對應面過寬,正面看呈「之」字形態,是基礎非練不可的動作,但這種技術在戰鬥時仍不能順暢使用,因為「之」字形,橫面過寬,攻守容易受阻礙,所以不能夠使出內家最重要的槍形作戰技術。
等到翻形樁的「引進、落空、合應、出擊」環形技術,完全熟悉之後,便要即刻進行,把環所形成的「之」字形,練成「1」字形的技巧,這也是太極拳從「0」到「1」的技術。
如何把太極拳的環形打成槍形呢?最重要的就是武禹襄的「折疊」技術,「折疊」技術也就是宗岳門所說的「平行疊臂」技術的運用,武禹襄說:「往覆需有折疊」,「折」和敵人的手對應是「十字形交叉」,「疊」和敵人的手對應是「平行疊臂」。
「敷」的過程中,由於有「平行疊臂」的技術,能夠以尖制根,所以太極拳才能夠「後發先至」。「後發先至」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速度的搶先,而是「折疊」技術本身具備的優勢。
一般技擊中的「格擋」,是極不利於防守方的,因為格擋畢竟還是受制的形,「平行疊臂」則技巧性地在對方出手時,取兩槍平行的技動作,用尖去制對方的根;這時先攻者已經出手形成慣性前進,後出手者反而有利,這就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原因;而「敷」的技術中,就藏有「平行疊臂」的「後發先至」技巧。
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要用「敷」,因為「敷」在理論上優於「格擋」,「敷」就是太極拳技擊時,用來取代武術「格擋」,以及取代所有用勁對抗的接手技術用的。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技擊時,以「敷」取代武術「格擋」以及取代所有用勁對抗的接手技法。某些武術後發時,用「格擋」或用勁對抗來力,王宗岳太極拳則是以大鬆大柔不用勁的「敷」對應來力。
「折疊、平行疊臂」技術最重要的祕訣是「肘順敵勁走」,這個技術早年家師吳錦園先生傳授時,只教精確無誤之攻防動作,並沒有詳細說明其原理及標準操作技法,更沒有口訣承傳,我年輕時學後雖然能應用,卻不能明確知道這個技術能勝的原理為何。
「折疊、平行疊臂」詳細技法是宗岳門為了教學之便,花費多年時間,反復思考所家師所教動作,才破解其能勝之原理而定出口訣的,由於細節必須配合環及方位技術,親見口授才能正確操作,看文字無法了解,並且會發生偏差,對學習者反而有害,所以非口授不宜不詳談,以免引人入錯,或產生爭論。
一旦能夠把「引進、落空、合應、出擊」的技術,利用「折疊」技術,把環所形成的「 0,之」字形練成「1」字形,那麼太極拳的環打技術,就會變成一條線的槍法,到了這個次第,就可以經過訓練,用太極拳大鬆大柔的勢架,打出像形易拳般剛猛的拳擊技術了。
所以「折疊」技術是太極拳從「0」到「1」的技術轉換點,不懂這種轉換,便無法了解太極拳之所以能極柔軟而後能極堅剛,之所以能夠以槍形作戰的原因。
在把「引進、落空、合應、出擊」的技術,利用「折疊」技術,把環所形成的「 0,之」字形練成「1」字形之後,還要進行更重要的「定指發勁」練習,以練成太極拳「不動手」的打擊技術,把初級「以手帶出龍腰」以手引動腰腳身形的打擊技術,徹底轉化成高級「以龍腰帶出手」以腰腳身形引動手法,這樣才可以真正學到內家式的打法。
引落合出形成的「定指發勁」技術,可以讓手在伸直時就能夠用暗勁,這是內家接手搶把的速度,及出拳速度超快的原因,也是小纏技術的源頭,一定要精熟。
王宗岳太極拳,在走粘時,除了四正方的防禦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四斜角的防禦;因為對手的攻擊未必一律都是從正前方以直線攻來,往往也會從側前方以斜線攻來,所以「斜角走粘」的技術,便成了太極拳重要的技術。
「斜角走粘」由「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兩大引進落空技術主導訓練,當敵人不從正面攻來,反而從側面以斜角方位,對我中軸攻來,我的整隻手臂必須徹底進入斜角方位,才能作到和對方平行疊臂,所以「走粘」一定要練到整隻手臂都能進入斜角線上才行。
「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兩大引進落空技術中,以「上翻肘式」引進落空較難,必須以定指、擰肘翻掌兩朝天、以掌催肘,以肘催身,入翻形樁、後移身等步驟進行,才能讓整隻手臂進入斜角線上,並以槍形應敵。
如果不定指,則指無法催肘;如果不擰肘翻掌兩朝天,則肘會外凸呈「之」字形,無法呈槍形,容易被摸到肘和小臂;如果不入翻形樁,則無法把來勁引到身後;如果不後移身,則手臂完全無法進入斜角方位,方位會和對方折抗,無法平行疊臂。
一旦「引進、落空、合應、出擊」四個技術練成槍形,並且能夠作出「斜角走粘」的技術,可以先對槍形作戰技術略作訓練,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敷」的技術訓練上,因為這裡才是太極拳的教學重點。
追隨王宗岳祖師腳步的武禹襄先生,其太極拳之所以會發展出「敷蓋對吞」的戰技,而我們之所以能說「敷蓋對吞」是專屬於王宗岳太極拳的獨有戰技,那是因為「敷」的技術,事實上是由王宗岳祖師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的「走法」,以及「我順人背謂之粘」的「粘法」這兩種技法綜合運用所形成而來。
我們從武禹襄先生「敷」字訣的提出,也可以確信武禹襄先生對王宗岳祖師拳論了解之深,以及他最後拋棄舊學,全心追隨王宗岳祖師之意志,絕非一般喜歡強調武禹襄早期拳架承傳者所能想像。
王宗岳祖師的「引進、落空、合應」這三個技術一直練到槍形,就是「走法」,「出擊」就是「粘法」。太極拳「敷」的技術,就是「走法」和「粘法」的綜合。但是要記得太極拳必須練到「走法、粘法」都進入槍形,成為一條線的攻防時,才可以練成「敷」的技術;如果不透過「走法、粘法」進入槍形,所練成的絕不是真正「敷」的技術,如果外表有相似,也只能說是類虎之犬罷了。
「敷」的時候,利用「引進、落空、合應」的槍形走法,藉著「肘順敵勁走」和敵人的來勁形成「平行疊臂」,進而五弓大開,記得指掌小弓也要打開,然後以尖制根而完全「敷鎖」敵人。「平行疊臂」所形成的引落合技術,如果練得好時,會有將對方吸入的感覺,所以太極拳的吞吸,也是從這裡練出來。
要記得「敷」的時候全身大弓、小弓都要打開,而且不能用明勁去頂抗來勁,也不能丟失暗勁。如果用明勁去頂抗來勁,就會形成對抗;如果丟失暗勁,自己的結構就會崩潰。
「敷」的時候利用不丟不頂的「引進、落空、合應」所形成的「平行疊臂」槍形走法,在敵人內勁攻擊路線上,佈出一道堅固的防護牆,這道牆的作用是讓敵人的力量能夠非常順利,毫無阻礙,並且毫無感覺地繼續照他原來的攻擊路線,也就是順著我們所佈的防護牆邊行走,但卻因為受到防護牆阻擋,而絕對不能轉向我方攻擊。
當敵人毫無阻礙地繼續前進時,我們「引進、落空、合應」的「走法」,會順勢完成「避正打斜,以正驅斜」的形勢,並且讓手剛好不丟不頂地粘在對方的手上不會脫開。
一旦我們能夠達成這個「走法」動作時,就能夠順勢進行「粘法」的技術,順著敵人的收手,以湧泉催身,以身催肘,以肘催手進行沾粘攻擊。
王宗岳太極拳「走」和「粘」的技術是剛好完全相反,而且是完全反方向進行的。「走」時以手催肘,以肘催身,以身催步,然後才能動步自如。「粘」時和發勁法一樣,以湧泉催身,以身催肘,以肘催手,這個技術一定要按老師所教標準形態進行,不可以隨意變更技術,並且要練成自然。
太極拳的「粘」是粘住敵人,「粘」不是推,不是打,不是壓,不是按,不是抓,不是拉,不是握,不是掤.......不是所有用勁的技術,「粘」就是像有粘性般輕輕沾在敵人的勁上,所以「粘」就是「粘」,不能用別的字或別的技術取代。
太極拳在進行「粘」時,不能用力去推對方,不能有半點明勁去頂對方,不能丟失暗勁,更要記得千萬不能有一心帶往或壓制到某處的主觀意識。
「粘」時必須大鬆大柔,不丟不頂地順著對方撤手的路線粘進去,這樣才能練出將來對方即使往各方向各角度掙扎,也掙脫不開的粘技,如果隨便用力,或想主攻到某處,就會硬碰硬而滑開,這樣就粘不住了。
大部份掌法技術不好的人,在被粘住的當下一瞬間,雙手就會自然僵硬,而連身手步一起被「敷」住不能動彈。技巧稍好的撤手後退時也會敗形破勢,所以不疾不徐順勢走粘就可,不可急攻慌進,如此自然能夠神情自若,進退從容,這樣「敷鎖」技術便會日進千里。
在「敷鎖」技術精熟之後,就要練習開門攻擊的技術。在向學員先概略介紹幾個開門打法之後,就要直接進行開門後攻擊的十八跌「正面鎖頸,正面肘擊」以及「反身鎖頸,反身肘擊」的技術,及各種「開門反身摔」的技術.......。好讓學員們學會一敷即衝入正面或側面鎖斷對方頸項,或以肘重擊對方頭面或太陽穴,以及迅速反身摔到對方的技術。
這樣學員可以了解「敷」後攻擊的可怕,在日後學習推手時,就不會在被師兄敷住時,還拚命掙扎,而不肯認輸,以致於不肯在高級的敷鎖技術上下工夫,反而去學習和對方在手上扭來扭去相互試探,或用手及身體扭來扭去以求勝利的錯誤技術。
一般而言,看人所使用的是否是真正「敷鎖」的技術,只要看他在合擊接觸或推手時,是順手一沾即敷即打,還是習慣先雙手微前伸,用手和對的手互觸,雙方不立即粘敷,反而用手互相繞來繞去玩手偵測幾次,才尋找機會推人打人,就知道他會不會「敷鎖」的技術。
因為「敷鎖」技術是一觸即敷的,所以不可能和對方在手上玩弄試探,更不可能把自己的手腕隨便轉來轉去、翻來翻去,和對方玩起手來。
會在手上旋腕玩手的,就不是真正的「敷鎖」技術。因為旋腕玩手會造成「敷鎖」技術錯誤敗形,並且永遠練不成正確的「敷鎖」,所以真正學過並且會用「敷鎖」技術的人,是絕不可能有和對方旋腕玩手這樣的錯誤動作和錯誤行為的。
雙方接近要一觸即發,不一觸即發而隨便雙手前伸,去偵伺對方動靜,或伸手和對方在手上轉腕玩手,是一種極為粗糙的手法,也是臨敵大忌。手腕上隨便作陰陽翻轉,遇到不善「敷鎖」者還有效用,如果遇到「敷鎖」技術高明者,會在胡亂轉腕時當下受制,根本連腕都轉不過來,更別想以翻轉手腕取得反制機會。所以隨便在手腕上翻來轉去不讓人聽勁,面對手法拙劣者雖然看似高明有效,但對有心追求內家神化之技的人卻是大忌。
「敷鎖」在技擊時是一剎那的瞬間事,不是長時間的處理過程,也不可以作為長時間的摸勁或壓制動作 ,以免對方出腳踢手,手被腳所破。
昔日家師如見到初學的我伸手摸勁過久,便示範立即敷住我手,並於敷手下起隱藏之腳,猛踢我前伸手臂或手腕,此謂「以腳破手」,所以我師門內接手,決無轉腕玩手摸勁之法,只能一沾即敷即攻,原因就在轉腕玩手摸勁之法不但遇高手毫無效用,他日實戰時此等壞習慣,恐遭敵人剎那間「以腳破手」,以致伸出去摸勁的手被敵人踢殘而不能作戰。
所以「敷鎖」技術在不能用腳破手的和平練習下,一定要能堅持走正路,依標準動作練習,就算一時不能勝過人,也一定不能養成和對方旋腕玩手,雙方伸手試探摸勁的壞習慣,也禁止使用這種方式訓練弟子。
敷鎖技術初步訓練完成之後,便要進行基本的「巨力測試」,這個測試是餵勁者用快速巨力去攻擊受測者,以測試學員所學的「敷鎖」技術能不能用來對抗巨力,以避免像很多太極拳那樣,練出只能對抗弱力,卻不能對抗或化解快速巨力的假技術而不自知。
第一步驟,餵勁者必須毫不造假地,在接觸時以快速巨力,忽然推動學員肘部,以斜角方向,將學員肘部用快速度大力推撞到學員側面頭頸之處,看對方會被撞擊還是能真正走化,如此可以測出學員「引落合」開始時的接手技術是否正確。
第二步驟,餵勁者必須毫不造假地,在學員走化到避正打斜的最後一點時,以快速巨力,忽然推動對方肘部,向學員身後壓去,看學員會被壓到、崩潰還是能穩定敷住,如此可以測出學員「引落合」結束時的開弓技術是否正確。
第三步驟,餵勁者必須在學員走化到最後時,撤退手部,看對方會正確用粘法繼續控制我手,還是會錯誤地用力猛推按我手臂,如此可以測出學員「沾粘」開始時的技術是否正確。
第四步驟,如果以上這些技術有了一定程度時,還要學習更精確的沾粘技術,學員要用俯掌正力輕輕沾住餵勁者小臂,讓餵勁者盡力旋腕掙扎,或轉動手臂從前後上下左右試圖掙脫搶把,讓學員練成能控制不讓餵勁者旋腕掙扎的技術,要讓餵勁者的手好像被膠水粘到不能掙脫一般,如此可以測出學員「沾粘」結束時的技術是否正確。
在沾粘敷鎖而對方掙扎時,自己的手掌絕對不能隨著對方旋腕掙扎的手而轉陰陽,要保持隨時以俯掌沾粘;也不能用明勁或用力壓制, 否則就會被對方輕易反制,粘敷的手要像膠水一樣輕輕敷住對方,以正力對準彼勁,隨著對方的動盪而加以控制才行。
學王宗岳太極拳的「敷鎖」,要一開始就往分掌法的引落合出機械技術去走,一直練到能敷能用為止。不可被花俏的技法迷惑,以為推手時,用意念把手轉來轉去就能得勝,否則日後回首,恐怕會因為長年陷在低階技術中,沒有真正進步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