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太極拳是機械式操作非心靈式操作


現在很多人講太極拳,非常強調「意念」的運用,往往以「意念、意想、意識導引」作為太極拳的重心,並且視為祕傳。
其實「意念」是在身手步的動作技法之後才講的,有了太極拳身手步的正確動作技法,才能用「意念、意想」去提昇這個動作技法的境界,如果沒有太極拳正確的身手步技法,甚至這個技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而不合於十三勢引落合出的非太極拳技法,那麼即使是任何高明的「意念、意想」或「意識導引」都是毫無用處的。
有人片面強調,太極拳是「重意念不重力量」,所以便把太極拳的「意念」放到身手步的技法之上,主張「意念」即是太極拳的練法的基礎重心,這樣的主張,雖然可能合於其他太極拳,卻絕不合於王宗岳祖師所發明的太極拳。
事實上在王宗岳祖師的拳論中,太極拳的意氣,雖是居於領導戰技的地位,但並沒有以意念作為戰技訓練主體的技法,因為王宗岳祖師所發明的太極拳是以「十三勢方位技術」的「引落合出」,作為整個太極拳練習的重心。
王宗岳太極拳的練法和一般人所熟知的國內外武術一樣,完全是藉著合理正確的動作操作完成訓練的。也就是說,十三勢的「引落合出」動作,如果能夠正確操作精熟,是根本不必透過意念或意識導引,就能夠「完全引進,完全落空,完全合應,完全出擊」而階級神明,並且能夠運用於綜合格鬥的技擊之中。
一般而言,能夠完全進行太極拳「引落合出、敷蓋對吞」的各種摔打拿技術,也是根本不必藉著意念或意識導引,便能夠輕易達成的。換句話說,太極拳的技術,完全是「機械式」的,不是「心靈式」的。
王宗岳太極拳,只要藉著正確的十三勢引落合出機械操作訓練,便能達到太極拳的神明技巧,而心和意念的運用,只是作為太極拳的主宰,讓這個機械式操作更加整合,不致散亂而已。
所以王宗岳太極拳的「沾粘連隨、引落合出、敷蓋對吞」以及太極拳的發勁、摔打拿踢等種種戰技,是完全以「機械式」的動作訓練為機礎而作出來的,並不是以意念或意識導引為基礎而作出來的。所以太極拳的訓練,絕不能以意識導引訓練為基礎,而應以身手步的機械式訓練為基楚。
很多以意念或意識導引為貴的人,總是指責那些練不成太極拳技擊的人,乃是由於不知道意念運用的各種祕密。而很多終身練太極拳「勢架、拳架」無技擊成效的人,更可能會疑慮他們所練的各家太極拳「勢架、拳架」豈不就是機械式的訓練?為什麼即使「勢架、拳架」打得出神入化,甚至獲得金牌銀牌,仍然是毫無技擊成效呢?
其實練「勢架、拳架」不能達成技擊之用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自己所練的這些「勢架、拳架」若不是技巧過於粗疏,就是完全不符合太極拳十三勢引落合出的拳理,所以才不能運用,並不是練這些勢架的人缺乏「意念」或「意識導引」所致。
所以無法大鬆大柔地「完全引進,完全落空,完全合應,完全出擊」,首先要找的是身手步動作的錯誤或缺失,而不是急急去找「意念」或「意識導引」來運用。對太極拳的不能技擊,首先要投身於太極拳技法的研究,而不是急急去研究「意念」或「意識導引」。
所以說不能夠大鬆大柔,一定是身手步的技術錯了,或有局部缺失,所以不能夠大鬆大柔,絕不是意念不夠鬆柔;所以說不能夠徹底化掉敵勁,一定是身手步的技術錯了,或有局部缺失,所以不能夠徹底化掉敵勁;所以不能夠快速順勢反擊,一定是身手步的技術錯了,或有局部缺失,所以不能夠快速順勢反擊;所以不能夠發人丈餘,一定是身手步的技術錯了,或有局部缺失,所以不能夠發人丈餘;所以太極拳不能練成化勁,一定是身手步的技術錯了,或有局部缺失,所以不能夠練成化勁;所以太極拳不能夠階級神明,一定是身手步的技術錯了,或有局部缺失,所以不能夠階級神明。
所以,太極拳練不成的人,要修正的絕對是身手步的技術,而不是去練意念或意識導引。十三勢的引落合出技術正確了,就能引進落空合即出,就能敷蓋對吞,階級神明。
太極拳的技術,極其精緻而細密,就像一部精密的機械一樣,一般練太極拳不能用於技擊的人,其實是不知道,或根本不相信太極拳有超乎自己所認知的精確要求,以為太極拳不過就是自己所學,所認知的拳架那樣簡單,以為只要將自己所認知的拳架,打上千遍萬遍便能達成太極拳階級神明的技擊能力。正是這個因素,讓很多人才在粗糙或錯誤的拳架上耽誤了一生,而完全不知技擊之用。
粗疏或錯誤的太極拳架,無法以唯物的機械式技法,練成太極拳的技擊之用,正好給了唯心論者一個能夠輕易侵入太極拳世界的傷口。完全本於「意念」的太極武者者,和很多以仙佛神怪玄學為本的太極武者,雖然唯心的程度有差別,卻都是同屬於武術的唯心主義者。
太極拳的唯物機械式操作技法,一定是可以說明,可以理解,可以感知,可以實證,可以重覆操作驗證的科學性,可學習技法;絕不是不可重覆操作,不可驗證,而難以體會應用的技法。
宗岳門曾說過:「中國傳統武術裡常用的「意想」鍛鍊方法,其實只是練拳的一種意念想像,所謂「意想」頂多是藉著想像,讓功法技術更清楚有效而已,並沒有將精神力量提昇到可以取代一切力量的神祕主義地步。」
中國傳統武術強調身與心同修,形與意並重,但必以身手步之技法為根本,心意雖主導著身體技法的運用,卻不能作為武術主體來鍛鍊。
槍家吳殳說:「練習之工,積如丘山,則心身不治而自治,不然起心治心,祇益其亂而已。」 正確身手步技法的鍛鍊精熟,心念意念自然能夠安穩地主導整個太極拳,如果以心念意念作為主體來鍛鍊,只會增加更雜多,更混亂的心念意念而已。吳殳的話,正可供徘徊於身手步技法與意念導引之間,而無法練成技擊之用的太極拳武者,作為參考。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一片純柔是太極


當代太極拳從「鬆柔」與「堅剛」的角度來劃分 ,基本上可分為「純柔式」的太極拳與「剛柔式」的太極拳兩種。
「純柔式」的太極拳就是經常被人批評的:「一昧純柔、一昧偏柔的太極拳。」沒錯,「純柔式」的太極拳不但是一昧純柔,一昧偏柔,學習時更是一心純柔、一意純柔、一片純柔、一路純柔,訓練和技擊時更是要求一柔到底,非柔不可,大鬆大柔,至鬆至柔 ,堅持鬆柔。
純柔式的太極拳,就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柔拳、柔術,綿拳、綿術、軟拳、化拳.....這類型系統的中國傳統柔術式武術 ,這類型傳統柔術式武術,雖然主張鬆柔的程度有別,但都是偏向要在鬆柔的危險狀態下施技。
「柔術」這個名詞,不是日本武術的專利,日本有日本的柔術(Jujitsu),中國有中國的柔術(內家拳、太極拳、綿拳.......等)。中國早有「柔術」這個名詞, 不必將這個固有名詞白白拱手讓給日本人做為(Jujitsu)的專利。
譬如《陳氏太極拳圖說》作者陳鑫說:「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可名之為太極。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其中「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的「柔術」兩字,就是說明中國人 大多數一直都認為太極拳就是「柔術」,這個中國的「柔術」可不是日本的(Jujitsu)。從陳鑫著作中這個例證,我們可見到「柔術」這個名詞,本是中國武術固有的名詞, 絕不是日本的(Jujitsu)所能夠專利。
「中國式柔術」(roushu)和「日本式柔術」(Jujitsu)是各自不同的「柔術」。所以我們講的「傳統柔術」,是講「中國柔術」(roushu),而不是講「日本柔術」(Jujitsu)。 中國武術界更不能在談到「柔術」時,便強硬地認定「日本柔術」(Jujitsu)才是柔術,從而數典忘祖地否定「中國柔術」(roushu)存在的事實,與使用「柔術」一詞的權利。 否則日後子孫見到陳鑫:「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一語,恐怕要以為中國的太極拳是從日本柔術(Jujitsu)演化而來的武術。
「純柔式」的太極拳,是中國「柔術流派」的武術,不是「剛術流派」的武術、更不是「剛柔流派」的武術。「純柔式」的太極,是繼承中國傳統武術千百年來,以自然、水、火、氣為象徵。所謂「西山懸磬,應物自然」、「如水生波如火作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種完全以鬆柔為本的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流派,其發展源頭 是極為古老的內家,而主張「非力勝」的王宗岳太極拳,可說是在理論技法上極端堅守傳統柔術流派的典範代表,其理論影響也最為深遠。
由於在極鬆柔的危險狀態下施技,必須具備極熟練的高度精確技巧才能達成,歷來很少人能夠完整解說這種柔術式武術的運用技巧,所以 這類拳法,經常被外界誤以為不能用的養生拳法。
即使真正知道這種純柔式武術用法的人,也很難講解到讓對方能夠聽懂或接受,所以在被一般人追問或挑釁而懶得解釋時,也多以「我這只是養生拳罷了!」作為回應,以滿足追問挑釁者的預設 結果,以避開不必要的麻煩。
「純柔式太極」所走的就是中國傳統內家柔術式的道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非力勝」的「純柔式太極」,原本就是為了脫離「純剛式」和「剛柔式」武術而 建立的。
由於「純柔式太極拳」執意脫離「純剛式」和「剛柔式」武術,「純柔式太極拳」長期以來,不被剛式武術和剛柔式武術所接受,並且被不斷批判甚至扭曲,這是必然而且絲毫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
很多人喜歡批評純柔式太極拳為「一昧純柔、一昧偏柔、純柔無力」,但是對「純柔式太極」的愛好者來說,這些話卻是讚美而非批評,因為純柔的柔術式太極拳,確實就是他們口中所說的「一昧純柔、一昧偏柔 、純柔無力」。所以柔術式的太極拳被說成「一昧純柔、一昧偏柔、純柔無力」不但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反而會深深感到榮耀。
就像西方的「印象畫派」原本是不懷好意的批評者,輕蔑地攻擊莫內、 馬奈......這些畫家作品的話,但是因為攻擊的話說得太中肯了,自己的作品又確有新意,所以這些畫家反而感到榮耀,便自稱是「印象畫派」畫家;所以「一昧純柔 、一昧偏柔」這樣的話對柔術太極來說,同樣是中肯而且精確的讚美,也極適合用來說明自己的技術。
很多練「剛柔式」武術的人,不知道武術中有「柔術、剛術、剛柔術」等流派的重大分野,也不知道自己所學是「剛柔式」武術,不知道他自己所學的這種「剛柔式 」武術和「柔術式」武術,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武術,在學理和技法上根本不能混用,連對談都應當能免則免。
但他們經常執著於自己「剛柔術」的拳法原理,強調別人的「柔術式」太極拳也一定要加點「剛勁」才能用,卻不知「柔術式太極」 既然是屬於中國傳統「柔術」的純柔流派,純柔太極拳只講「一片純柔」講「大鬆大柔」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怎麼能夠被要求去加點「剛」,怎麼能夠去講「剛柔並濟」呢?
柔術式太極,所有的式子當然都是講一路純柔、一片純柔才能用,如果照著剛術或剛柔術的學理,這邊加點硬力,那邊加點剛勁,那不就是不倫不類了嗎?試想想看,當前很多學鬆柔的太極拳,卻不能流暢地 應用於綜合技擊的人,難道不都是被那一點點除不去,又捨不得的剛勁所誤而不自知嗎?
柔術式太極不能用的毛病,是因為不懂柔術的技法,救治的方式就只有去尋求更精確的柔術式技法才能治癒,如果還盲目聽信別人妄言而加入剛勁,那豈不正如民間俗諺所講:「請鬼拿藥單。」不但治不好自己的毛病,反而會更加深自己的病症。
柔術和剛柔術本來就是不同的武術,如果有剛柔術的武者來告訴你,柔術式太極拳要有剛有柔才能用,你不覺得可笑嗎?如果柔術非要加一點剛一點硬不可,那豈不是叫全世界的柔術都不要發明了嗎?如果柔術非要改成帶點剛術,如果改了之後也能用,那世界幹嘛會出現柔術,全世界都照著剛柔術依樣畫葫蘆不就好了嗎?
還有人說:「太極有陰有陽,所以有剛有柔才是太極拳。」這絕不是真正的事實,對宗岳門而言,太極拳是王宗岳祖師發明的,王宗岳祖師只講「有陰有陽、陰陽相濟」但不講「有剛有柔 、剛柔相濟」。
至於中國哲學上的「太極有陰有陽」,是否就一定等於「太極有剛有柔」,也不是每一個哲學流派都是這樣主張的。
事實中國上哲學中,太極的「陰陽」不是用「剛柔」所能夠取代的, 在中國哲學中,「陰」和「陽」都是氣,「陰」和「陽」二者既然都是「氣」,就不會有那一個是剛,那一個是柔之分的,因為宇宙間的「氣 」,無論是「陰」是「陽」,可不會有半點「剛硬」的。
那些要硬瞎掰說「陰氣」是「柔」,「陽氣」是「剛」的人,不妨看看陰暗處的煙氣和陽光處的煙氣,看完之後可不會再說陽光處的煙氣會是「剛硬」的吧?只要是「氣 」全都是鬆柔的,可沒有「氣」是「剛硬」的,「陰氣」、「陽氣」當然也不會有那個是「剛」的啊!
「剛柔」可以說具有「陰陽二氣」對立的性質,但「陰陽二氣」的對立,可不能說就是「剛柔」對立,這個道理就像蘿蔔(剛柔)可以是蔬菜(陰陽),但蔬莱(陰陽)可不能說就只是蘿蔔(剛柔)一樣。
哲學上太極的「陰陽」可講的事情太多了,不是只能說「剛柔」而已。王宗岳祖師講「陰陽」就不是這麼講的,王宗岳祖師講的「陰陽」是講「陰陽」的「分合」變化,所以王宗岳祖師是用「分合變化」的概念來發展太極拳的。
很多「剛柔流派」的武術家,經常引用王宗岳祖師講「走粘」時的:「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來證明太極拳要「剛柔相濟」。但王宗岳祖師講的明明是:「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可不是「剛柔相濟方為懂勁。」
哲學上的「陰陽」不等於「剛柔」,「陰陽」也不是「剛柔」兩字所能 替代,從哲學邏輯的角度來說,「陰陽相濟」絕不等於「剛柔相濟」。
王宗岳祖師拳論上講的:「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原本是在講「走粘」的陰陽變化,絕不是在講「剛柔」的陰陽變化,如果硬要說太極拳是什麼相濟的話,依王宗岳祖師講的話,白紙黑字只能說是「 柔柔相濟,走粘相濟」,可不能說成「剛柔相濟」。
如果同樣追隨王宗岳祖師,看得懂祖師本意的人,練的必是「走粘相濟」,扭曲祖師本意的人就去練「剛柔相濟」,你看我們宗岳門一入門,所練的不就是「走粘」的引落合出技術嗎?那就是因為我們是完全照著祖師的「走粘相濟」法門去練習,所以我們練出來的技術才會和別人完全不同啊!
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就是一片純柔的太極拳,這是真實和真相,沒有什麼好怕知道或怕人譏諷的。因為「陰陽」的「分合」,是動靜的變化,陰陽一動一靜都一定要「鬆柔」才能變,越鬆柔越能變化,越堅剛就越不能變化了,越堅剛就越動不了;一堅剛起來,陰也動不了,陽也動不了,一堅剛就全部都動不了,就僵死了 ,就沒有太極了。
所以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是講「純柔」不講「剛」的,也不講「剛柔相濟」的;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的哲學也同樣是只講「純柔」不講「剛」,也不講「剛柔相濟」的。王宗岳祖師的思想,是直追聖師老子的,他們兩人的思想是相同的, 更精確地說,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思想是秉承老子聖學的,是從老子哲學的「純柔」思想而來的,不是源自於《易經》的。
武術講太極拳的陰陽,別人選取的角度是「剛柔」,王宗岳祖師選取的是陰陽的「分合變化」,為什麼要選取分合變化?因為技擊是最講變化的,談技擊無異於講變化。技擊時別人怎麼攻,自己就要怎麼變,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才會選取陰陽分合變化的原理,用在自己的太極拳上,讓太極拳 利於變化啊!
至於別人為什麼講拳,要選取太極陰陽中的「剛柔」觀念,來用於自己的拳術上,那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許是他覺得一半柔一半剛有特別的好處,這個我們沒練過也不懂,但自有他認為的好處那是一定的,我們也要尊重他的選擇。
就像很多外國武術根本不講陰陽,照樣能夠打得別人滿場跑,他們講的可能又是另一套和我們不一樣,卻自成系統的理論;所以說,只要拳打得好,即使完全沒有理論,弄錯理論我們也不得不尊重他。
所以說講太極陰陽可不是一定要「有剛有柔」才對,也不是一定要像我們宗岳門這樣要「有分有合」才對,從不同角度講,完全講錯了,甚至根本不講也沒有關係,只要他能應用就好了。
練拳的人選一個陰陽的角度來講,就表示自己的武術體系是那個角度發展的,這是為了讓人知道自己是走那條道路的,讓學的人容易有所依循,讓想了解的人更容易明白而已,最後還是要靠實力來技擊的。
所以不能說不講剛柔並濟就不是太極,更不能說不講分合的走粘變化就不是太極;最多只能說,不講有剛有柔就不是陳氏太極拳,不講鬆柔有掤勁就不是楊家太極拳,不講大鬆大柔 無掤勁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就這樣而已。
「 純柔太極」和「剛柔太極」是基於兩種不同概念所發展出來的太極拳,純柔太極和剛柔太極原本就是完全不相同的武術。 純柔太極拳就是不能講「剛柔並濟」,不但「剛柔並濟」不能講,連很多太極拳名家所講的「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這些通通都不能講,講了只會造成弟子誤解,把柔術弄成為剛柔術,最後造成門派分裂,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好處。
太極是「陰氣、陽氣」之母,既然是「氣」,不管是那種「氣」,「氣」的外面是「氣」,「氣」的裡面也還是「氣」,「氣」的裡面外面,上面下面,前面後面,中央外表通通都還是「氣」。
既然「氣」的裡面外面,上面下面,前面後面,中央外表全部都是「氣」,「氣」就絕不會有內外之分,也不會有裡外之別,不會有前後之異,更不會有中外之差。
只要是「氣」,內外,裡外,前後,中外全部都是極柔軟的「氣」,絕不會有外面柔軟的,裡面卻硬硬的「氣」,所以太極拳必是「極柔軟」,絕不會有絲毫的「剛」,這就是「氣」的特質,所以武禹襄才用「氣」來形容太極拳身體完全鬆柔的樣態。
 太極拳要講「剛」唯一能講的,就只有王宗岳祖師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王宗岳祖師這個「極堅剛」是形容極柔軟的「氣」才能有的強大威力,不是講「氣」有「極柔軟」和「極堅剛」兩種「氣」;更不是講「氣」會有「剛柔相濟,鬆中有掤,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的半柔半剛、外柔內剛性質,因為「氣」就是「氣」,它就只有一個性質:「極柔軟」。
所以說太極拳只有「柔柔相濟,鬆中有鬆,綿裡藏綿、外柔內柔、柔中有柔﹑柔中寓柔、軟中有軟......」沒有「掤」,沒有「針」,也沒有「剛」,更沒有「硬」。學柔術太極拳的人只能講「鬆柔」,不能講「掤」,不能講「針」,也不能講「剛」,更不能講「硬」。
「剛柔相濟,鬆中有掤,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這些話,說實在的,只是一些被柔術式太極拳發中者的錯覺,是被發中者才會說的話,或者是初學的學生被老師發到勁時的錯覺,甚至是柔術家懶得理別人才說的反話。絕不是施技者的真實技術,更不是柔術太極施技者或教練會說,或者該說的話。太極拳施技者和教練只能講「鬆柔」,只能講「鬆中有鬆,綿裡藏綿、外柔內柔、柔中有柔﹑柔中寓柔、軟中有軟......」。
如果柔術太極拳教學者一直無意識,或毫不在意地在道場上,隨便脫口就講太極拳是「剛柔相濟、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那麼他的弟子一定無可避免地會練成「剛柔式太極拳」,他的柔術本質和技術就一定會逐漸失去,時間一久,他的門派也會分裂,甚至他的弟子也會逐漸改學其他更真實的剛柔式武術,而守不住柔術的精神和技法,最後他的門派就一定會式微。中國傳統柔術流派摻入剛術而式微,甚至消亡,歷史已經有太多的證明,根本無需一一例舉。
所以太極拳一定要練到「極柔軟」,要讓身體「氣化」成為具有「氣」的極鬆柔性質,才能具有「極堅剛」的「氣」的威力。只要身體有絲毫的「剛」就不會成為「氣」,就練不成柔術式太極拳的神明境界。
很多初學者都不知道,只有「剛柔術」的拳架才能加入「剛術」來運用,傳統「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是完全不能帶有絲毫「剛術」去用的。
因為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本來就是完全設計給柔術來使用的,後人只要妄加一點點的剛術或剛勁、靭勁,掤勁,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摔打拿踢柔術,就不能夠如如地運用了;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加了剛術,就像在汽車用的汽油裡加入砂子一般,只會讓汽車引擎逐漸報廢,不會有任何好處。
所以柔術式太極拳要維持柔術式的本質,就只能講「一片純柔」,不能講絲毫的「剛」,不能講「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更不能講「剛柔並濟、剛柔相濟」,這是傳統內家柔術宗派千秋的法脈,只有堅守者能得到內家柔術的骨肉神髓。所以說「一片純柔是太極」,這是什麼太極?就是王宗岳祖師秉承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所發明的十三勢方位太極。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武術的變與背叛



傳統武術承傳上最大的爭議就是勢架形態的「變」與「不變」的問題。
「變」有變好也有變壞,「變」有很多原因:

1.因承傳錯誤而變:有些東西記不起來了,搞錯了自然就變了。
2.因練者自身的條件而變:體重過種者不善躍,過矮者不善高踢,因人體能年齡而變。
3.因應用概念而變:想於街頭混戰者,挖眼打喉踢下陰,想比賽者因規則而練技,
是因應用而變。
4.因階級神明而變:武者勤習勤練,忽然悟得更圓融概念,所有技術忽然全面翻新,
與原來所學形態大有不同。

傳統武術外在形態因種種原因,必然會「變」。「變」不是只有師徒承傳的銜接過程會變,連自身從年輕到老所打的拳架也會變。

「變」得很多是一種革命,無論是變好或變壞,都會令守舊法的人驚慌。尤其是變者堅持其變為正確,而對對守舊法者形成否定時,更會引來群聚伐撻。

電影臥虎藏龍裡的小女孩玉嬌龍,從師父碧眼狐狸學來的,和自己從譜上悟出的境界大有不同,以致武功忽然高於師父,小女孩最先感到的是「恐懼、害怕」,而不是「欣喜若狂」。因為她的武學樣式已經完全脫離了師父的形態,這她無法成為一個繼承者,只能成為一個背叛者,這就是「變」的宿命,「變」的人像一個革命家一樣,他會先成為背叛者,才有可能成為開創者。

傳統武術原本就立足於「因敵變化」的「變」之上,而弔詭的是,傳統武術的承傳卻被師承的枷鎖壓在「不可變」之下。因此傳統武術的武者,只能活在武術之「變」,與師承之「不變」的矛盾之中,這也是傳統武術必然會發生長期師門內鬥的無可避免之宿命。

由於承傳變異所產生的內鬥大致不外乎是:
1. 別人學習時間比較短,所以他必然是錯的。(這是比笨不比智慧)
2.別人學習的內容比較少,所以也必然是錯的。(這是比量不比質)
3.別人是學師父年輕時的武功,所以武功不高。(這彷彿說師父年輕時武功並不怎麼樣)
4.別人是學師父老年時的武功,所以武功不高。(這是暗示師父上了年紀就是那種爛樣子)

槍家吳殳對於嚴守師門法度者極不以為然,他將嚴守師門法度的「守法」,列為武學六品中的第四品,只比力鬥和偏長者高而已。但是吳殳卻又在槍法上獨鐘峨嵋槍,認為峨嵋槍是槍中上品。吳殳這種行為看似很矛盾,其實是在說明一個道理:「你要用心尋找最好武學思想的門派,一旦你投入這個門派,也要練到一品神化才算數。」因為一品神化才能證明你投入的門派確實是正確的。

所以真正有價值的「變」,第一是「變」到好的武學門派,第二是「變」到階級神明的境界。所以武者一生中可能會有兩種革命和背叛,一是選擇門派的背叛,因為重新選擇武學門派,你在守法者眼中成為一個背叛者;二是練出鶴立雞群境界的背叛,這時你的武學會超出別人的想像力,外形和樣子會和原本不同,你在守法者眼中必然也會成為一個背叛者。武者不經過這兩種革命和背叛洗禮,絕不能夠卓然有成,頂多只能練到「三品精熟、四品守法」之境罷了。

武術之「變」原本是最本質、最自然的,但是對於守法者來說,「變」就成了背叛和罪惡,因門派鉗制而「不可變」其實就是傳統武術,最落後、最可怕的封建鉗制力量。它讓人永遠停在較差的武學思想中,即使在優異的武學中,也不能尋找出更神化的境界。

一種武學,開創者必然立下這個武學的基本理論定義,就像王宗岳先生所創的太極拳,是以《太極拳論、十三勢》以及其他理論做根基。如果有武者學習王宗岳太極拳,而有所「變」,此時有兩種情形,一是理論相同卻變得更強,以致於形式產生殊異,這時候我們必須承認他所習的仍是王宗岳太極拳。如果這個變是使用其他相反理論,徹底否定王宗岳先生的《太極拳論、十三勢》以及其他理論,則我們說這是一種質變,也就是說他的武功已經不是太極拳,而是一種創新的拳種了。

所以王宗岳太極拳以王宗岳祖師之拳經拳論所規定者為不可變者,而其形態因人之資賦與所得不同而形成差異,則為可變者。當然如果因變而創出新拳種,就是一種開宗立派的突破。

任何門派武術的「變」與「不變」大致都是如此,而武者求「變」的原因,不外乎是追求更強、更有威力的武術這個信念所致。

如果你在習武的過程中,由於追求更強武術的宿命捉弄,讓你難以避免成為守法者眼中的背叛者,那麼就勇敢地背叛吧!即使背負著眾人的指責和辱罵也要繼續為真理走下去!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交手知愛



日本劍道有句名言:「交劍知愛」。意思是說,無論是什麼人,無論他的劍術比你高強,或比你低下,只要是他願意在道場上和你交劍練習,你都要深切知道,並且感激他對你付出的愛護之心。

家師吳錦園先生在教拳時,常親自和弟子們進行缷法、拆手、推手,當時弟子們無不敬畏而感恩。每次看到家師默默把手伸向自己,暗示我和他進行拆卸,心裡都忍不住充滿感激之情,那種師徒情深的感受,是當今一般人難以體會的。

要知道過去年代,師父的威嚴,是現代年輕人難以想像的。有許多師父根本不和弟子進行練習,弟子想試試師父的功夫更是大逆不道之事,連想都不敢想。就算是當今武術界,有幾個師父會讓弟子們,對著自己全力揮拳?

而我的弟子經常會問,為什麼我能夠破解內家的精義,我常回答的一句話就是:「見過!」這個「見過」不是指像霧裡看花,遠遠看見,或者僅憑一次的接觸經驗,而是曾經盡過全力去攻擊,去防守,卻被一瞬間化去而打出倒地;由於曾經被缷化,被推倒,被莫名其妙擊打,有了這些經驗,就會知道要去追求更至極的武道,就不會用想像去練功,也才能夠尋得武道的真理。

也由於「見過!」才見識到家師後天八卦掌「挑掌」發我於瞬間的威力,當然就能夠立刻印證到太極拳「玉女穿梭」的真義了。武術的融會,不就是從「見過!」而來的嗎?

而所謂「見過!」的領悟與成就,不就是和師父交手的深刻體驗嗎?難到我們對那願意屈身和自己交手的師父,能不懷著感恩之情嗎?

日本劍道有「交劍知愛」,我們更要有「交手知愛」。除了對自己的師父要深明「交手知愛」,太極武者在外面遇見願意提供武學經驗給我們的人,或者願意和和們搭手作推手練習的人,更要懂得「交手知愛」的道理。無論對方功夫高低,願意屈身和我們作推手練習,即是對我們經驗的寶貴資助,我們一定要誠心恭敬以對,絕對不可以懷著爭勝厭敗的心理而交手,更不可以在事後拿來作為談笑的話題。

一個人若能夠得到明師或良朋益友一句話的指點,或一次的推手接觸,可能改變一生的武學觀念。求明師,交良友首先必需明白「交手知愛」的道理。唯有恭敬、誠信才能得到明師良友的指點,若懷著絲毫不敬之心,是學不到高深武學的。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宗岳門太極拳青少年招生

地點:A.台北市建國花市旁 B.松山區民生國中韻律活動室

時間:原則上以週末晚上 或是其他時段晚間六點至九點
駐館教練:屈教練
課程內容:

宗岳門入門築基技術
基本兵器運用
基礎手身步法
摔打拿踢操作方法
連環與引落技術

原則上課程採小班教學,五至十二歲之青少年亦可設班


聯絡方式:alexukyo@gmail.com



直柔道館目前景設

沙袋



軟地墊


訓練器具




道館一隅(一牆鏡面)




 化妝室




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