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太極拳從「鬆柔」與「堅剛」的角度來劃分 ,基本上可分為「純柔式」的太極拳與「剛柔式」的太極拳兩種。
「純柔式」的太極拳就是經常被人批評的:「一昧純柔、一昧偏柔的太極拳。」沒錯,「純柔式」的太極拳不但是一昧純柔,一昧偏柔,學習時更是一心純柔、一意純柔、一片純柔、一路純柔,訓練和技擊時更是要求一柔到底,非柔不可,大鬆大柔,至鬆至柔 ,堅持鬆柔。
純柔式的太極拳,就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柔拳、柔術,綿拳、綿術、軟拳、化拳.....這類型系統的中國傳統柔術式武術 ,這類型傳統柔術式武術,雖然主張鬆柔的程度有別,但都是偏向要在鬆柔的危險狀態下施技。
「柔術」這個名詞,不是日本武術的專利,日本有日本的柔術(Jujitsu),中國有中國的柔術(內家拳、太極拳、綿拳.......等)。中國早有「柔術」這個名詞, 不必將這個固有名詞白白拱手讓給日本人做為(Jujitsu)的專利。
譬如《陳氏太極拳圖說》作者陳鑫說:「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可名之為太極。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其中「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的「柔術」兩字,就是說明中國人 大多數一直都認為太極拳就是「柔術」,這個中國的「柔術」可不是日本的(Jujitsu)。從陳鑫著作中這個例證,我們可見到「柔術」這個名詞,本是中國武術固有的名詞, 絕不是日本的(Jujitsu)所能夠專利。
「中國式柔術」(roushu)和「日本式柔術」(Jujitsu)是各自不同的「柔術」。所以我們講的「傳統柔術」,是講「中國柔術」(roushu),而不是講「日本柔術」(Jujitsu)。 中國武術界更不能在談到「柔術」時,便強硬地認定「日本柔術」(Jujitsu)才是柔術,從而數典忘祖地否定「中國柔術」(roushu)存在的事實,與使用「柔術」一詞的權利。 否則日後子孫見到陳鑫:「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一語,恐怕要以為中國的太極拳是從日本柔術(Jujitsu)演化而來的武術。
「純柔式」的太極拳,是中國「柔術流派」的武術,不是「剛術流派」的武術、更不是「剛柔流派」的武術。「純柔式」的太極,是繼承中國傳統武術千百年來,以自然、水、火、氣為象徵。所謂「西山懸磬,應物自然」、「如水生波如火作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種完全以鬆柔為本的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流派,其發展源頭 是極為古老的內家,而主張「非力勝」的王宗岳太極拳,可說是在理論技法上極端堅守傳統柔術流派的典範代表,其理論影響也最為深遠。
由於在極鬆柔的危險狀態下施技,必須具備極熟練的高度精確技巧才能達成,歷來很少人能夠完整解說這種柔術式武術的運用技巧,所以 這類拳法,經常被外界誤以為不能用的養生拳法。
即使真正知道這種純柔式武術用法的人,也很難講解到讓對方能夠聽懂或接受,所以在被一般人追問或挑釁而懶得解釋時,也多以「我這只是養生拳罷了!」作為回應,以滿足追問挑釁者的預設 結果,以避開不必要的麻煩。
「純柔式太極」所走的就是中國傳統內家柔術式的道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非力勝」的「純柔式太極」,原本就是為了脫離「純剛式」和「剛柔式」武術而 建立的。
由於「純柔式太極拳」執意脫離「純剛式」和「剛柔式」武術,「純柔式太極拳」長期以來,不被剛式武術和剛柔式武術所接受,並且被不斷批判甚至扭曲,這是必然而且絲毫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
很多人喜歡批評純柔式太極拳為「一昧純柔、一昧偏柔、純柔無力」,但是對「純柔式太極」的愛好者來說,這些話卻是讚美而非批評,因為純柔的柔術式太極拳,確實就是他們口中所說的「一昧純柔、一昧偏柔 、純柔無力」。所以柔術式的太極拳被說成「一昧純柔、一昧偏柔、純柔無力」不但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反而會深深感到榮耀。
就像西方的「印象畫派」原本是不懷好意的批評者,輕蔑地攻擊莫內、 馬奈......這些畫家作品的話,但是因為攻擊的話說得太中肯了,自己的作品又確有新意,所以這些畫家反而感到榮耀,便自稱是「印象畫派」畫家;所以「一昧純柔 、一昧偏柔」這樣的話對柔術太極來說,同樣是中肯而且精確的讚美,也極適合用來說明自己的技術。
很多練「剛柔式」武術的人,不知道武術中有「柔術、剛術、剛柔術」等流派的重大分野,也不知道自己所學是「剛柔式」武術,不知道他自己所學的這種「剛柔式 」武術和「柔術式」武術,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武術,在學理和技法上根本不能混用,連對談都應當能免則免。
但他們經常執著於自己「剛柔術」的拳法原理,強調別人的「柔術式」太極拳也一定要加點「剛勁」才能用,卻不知「柔術式太極」 既然是屬於中國傳統「柔術」的純柔流派,純柔太極拳只講「一片純柔」講「大鬆大柔」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怎麼能夠被要求去加點「剛」,怎麼能夠去講「剛柔並濟」呢?
柔術式太極,所有的式子當然都是講一路純柔、一片純柔才能用,如果照著剛術或剛柔術的學理,這邊加點硬力,那邊加點剛勁,那不就是不倫不類了嗎?試想想看,當前很多學鬆柔的太極拳,卻不能流暢地 應用於綜合技擊的人,難道不都是被那一點點除不去,又捨不得的剛勁所誤而不自知嗎?
柔術式太極不能用的毛病,是因為不懂柔術的技法,救治的方式就只有去尋求更精確的柔術式技法才能治癒,如果還盲目聽信別人妄言而加入剛勁,那豈不正如民間俗諺所講:「請鬼拿藥單。」不但治不好自己的毛病,反而會更加深自己的病症。
柔術和剛柔術本來就是不同的武術,如果有剛柔術的武者來告訴你,柔術式太極拳要有剛有柔才能用,你不覺得可笑嗎?如果柔術非要加一點剛一點硬不可,那豈不是叫全世界的柔術都不要發明了嗎?如果柔術非要改成帶點剛術,如果改了之後也能用,那世界幹嘛會出現柔術,全世界都照著剛柔術依樣畫葫蘆不就好了嗎?
還有人說:「太極有陰有陽,所以有剛有柔才是太極拳。」這絕不是真正的事實,對宗岳門而言,太極拳是王宗岳祖師發明的,王宗岳祖師只講「有陰有陽、陰陽相濟」但不講「有剛有柔 、剛柔相濟」。
至於中國哲學上的「太極有陰有陽」,是否就一定等於「太極有剛有柔」,也不是每一個哲學流派都是這樣主張的。
事實中國上哲學中,太極的「陰陽」不是用「剛柔」所能夠取代的, 在中國哲學中,「陰」和「陽」都是氣,「陰」和「陽」二者既然都是「氣」,就不會有那一個是剛,那一個是柔之分的,因為宇宙間的「氣 」,無論是「陰」是「陽」,可不會有半點「剛硬」的。
那些要硬瞎掰說「陰氣」是「柔」,「陽氣」是「剛」的人,不妨看看陰暗處的煙氣和陽光處的煙氣,看完之後可不會再說陽光處的煙氣會是「剛硬」的吧?只要是「氣 」全都是鬆柔的,可沒有「氣」是「剛硬」的,「陰氣」、「陽氣」當然也不會有那個是「剛」的啊!
「剛柔」可以說具有「陰陽二氣」對立的性質,但「陰陽二氣」的對立,可不能說就是「剛柔」對立,這個道理就像蘿蔔(剛柔)可以是蔬菜(陰陽),但蔬莱(陰陽)可不能說就只是蘿蔔(剛柔)一樣。
哲學上太極的「陰陽」可講的事情太多了,不是只能說「剛柔」而已。王宗岳祖師講「陰陽」就不是這麼講的,王宗岳祖師講的「陰陽」是講「陰陽」的「分合」變化,所以王宗岳祖師是用「分合變化」的概念來發展太極拳的。
很多「剛柔流派」的武術家,經常引用王宗岳祖師講「走粘」時的:「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來證明太極拳要「剛柔相濟」。但王宗岳祖師講的明明是:「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可不是「剛柔相濟方為懂勁。」
哲學上的「陰陽」不等於「剛柔」,「陰陽」也不是「剛柔」兩字所能 替代,從哲學邏輯的角度來說,「陰陽相濟」絕不等於「剛柔相濟」。
王宗岳祖師拳論上講的:「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原本是在講「走粘」的陰陽變化,絕不是在講「剛柔」的陰陽變化,如果硬要說太極拳是什麼相濟的話,依王宗岳祖師講的話,白紙黑字只能說是「 柔柔相濟,走粘相濟」,可不能說成「剛柔相濟」。
如果同樣追隨王宗岳祖師,看得懂祖師本意的人,練的必是「走粘相濟」,扭曲祖師本意的人就去練「剛柔相濟」,你看我們宗岳門一入門,所練的不就是「走粘」的引落合出技術嗎?那就是因為我們是完全照著祖師的「走粘相濟」法門去練習,所以我們練出來的技術才會和別人完全不同啊!
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就是一片純柔的太極拳,這是真實和真相,沒有什麼好怕知道或怕人譏諷的。因為「陰陽」的「分合」,是動靜的變化,陰陽一動一靜都一定要「鬆柔」才能變,越鬆柔越能變化,越堅剛就越不能變化了,越堅剛就越動不了;一堅剛起來,陰也動不了,陽也動不了,一堅剛就全部都動不了,就僵死了 ,就沒有太極了。
所以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是講「純柔」不講「剛」的,也不講「剛柔相濟」的;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的哲學也同樣是只講「純柔」不講「剛」,也不講「剛柔相濟」的。王宗岳祖師的思想,是直追聖師老子的,他們兩人的思想是相同的, 更精確地說,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思想是秉承老子聖學的,是從老子哲學的「純柔」思想而來的,不是源自於《易經》的。
武術講太極拳的陰陽,別人選取的角度是「剛柔」,王宗岳祖師選取的是陰陽的「分合變化」,為什麼要選取分合變化?因為技擊是最講變化的,談技擊無異於講變化。技擊時別人怎麼攻,自己就要怎麼變,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才會選取陰陽分合變化的原理,用在自己的太極拳上,讓太極拳 利於變化啊!
至於別人為什麼講拳,要選取太極陰陽中的「剛柔」觀念,來用於自己的拳術上,那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許是他覺得一半柔一半剛有特別的好處,這個我們沒練過也不懂,但自有他認為的好處那是一定的,我們也要尊重他的選擇。
就像很多外國武術根本不講陰陽,照樣能夠打得別人滿場跑,他們講的可能又是另一套和我們不一樣,卻自成系統的理論;所以說,只要拳打得好,即使完全沒有理論,弄錯理論我們也不得不尊重他。
所以說講太極陰陽可不是一定要「有剛有柔」才對,也不是一定要像我們宗岳門這樣要「有分有合」才對,從不同角度講,完全講錯了,甚至根本不講也沒有關係,只要他能應用就好了。
練拳的人選一個陰陽的角度來講,就表示自己的武術體系是那個角度發展的,這是為了讓人知道自己是走那條道路的,讓學的人容易有所依循,讓想了解的人更容易明白而已,最後還是要靠實力來技擊的。
所以不能說不講剛柔並濟就不是太極,更不能說不講分合的走粘變化就不是太極;最多只能說,不講有剛有柔就不是陳氏太極拳,不講鬆柔有掤勁就不是楊家太極拳,不講大鬆大柔 無掤勁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就這樣而已。
「 純柔太極」和「剛柔太極」是基於兩種不同概念所發展出來的太極拳,純柔太極和剛柔太極原本就是完全不相同的武術。 純柔太極拳就是不能講「剛柔並濟」,不但「剛柔並濟」不能講,連很多太極拳名家所講的「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這些通通都不能講,講了只會造成弟子誤解,把柔術弄成為剛柔術,最後造成門派分裂,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好處。
太極是「陰氣、陽氣」之母,既然是「氣」,不管是那種「氣」,「氣」的外面是「氣」,「氣」的裡面也還是「氣」,「氣」的裡面外面,上面下面,前面後面,中央外表通通都還是「氣」。
既然「氣」的裡面外面,上面下面,前面後面,中央外表全部都是「氣」,「氣」就絕不會有內外之分,也不會有裡外之別,不會有前後之異,更不會有中外之差。
只要是「氣」,內外,裡外,前後,中外全部都是極柔軟的「氣」,絕不會有外面柔軟的,裡面卻硬硬的「氣」,所以太極拳必是「極柔軟」,絕不會有絲毫的「剛」,這就是「氣」的特質,所以武禹襄才用「氣」來形容太極拳身體完全鬆柔的樣態。
太極拳要講「剛」唯一能講的,就只有王宗岳祖師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王宗岳祖師這個「極堅剛」是形容極柔軟的「氣」才能有的強大威力,不是講「氣」有「極柔軟」和「極堅剛」兩種「氣」;更不是講「氣」會有「剛柔相濟,鬆中有掤,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的半柔半剛、外柔內剛性質,因為「氣」就是「氣」,它就只有一個性質:「極柔軟」。
所以說太極拳只有「柔柔相濟,鬆中有鬆,綿裡藏綿、外柔內柔、柔中有柔﹑柔中寓柔、軟中有軟......」沒有「掤」,沒有「針」,也沒有「剛」,更沒有「硬」。學柔術太極拳的人只能講「鬆柔」,不能講「掤」,不能講「針」,也不能講「剛」,更不能講「硬」。
「剛柔相濟,鬆中有掤,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這些話,說實在的,只是一些被柔術式太極拳發中者的錯覺,是被發中者才會說的話,或者是初學的學生被老師發到勁時的錯覺,甚至是柔術家懶得理別人才說的反話。絕不是施技者的真實技術,更不是柔術太極施技者或教練會說,或者該說的話。太極拳施技者和教練只能講「鬆柔」,只能講「鬆中有鬆,綿裡藏綿、外柔內柔、柔中有柔﹑柔中寓柔、軟中有軟......」。
如果柔術太極拳教學者一直無意識,或毫不在意地在道場上,隨便脫口就講太極拳是「剛柔相濟、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那麼他的弟子一定無可避免地會練成「剛柔式太極拳」,他的柔術本質和技術就一定會逐漸失去,時間一久,他的門派也會分裂,甚至他的弟子也會逐漸改學其他更真實的剛柔式武術,而守不住柔術的精神和技法,最後他的門派就一定會式微。中國傳統柔術流派摻入剛術而式微,甚至消亡,歷史已經有太多的證明,根本無需一一例舉。
所以太極拳一定要練到「極柔軟」,要讓身體「氣化」成為具有「氣」的極鬆柔性質,才能具有「極堅剛」的「氣」的威力。只要身體有絲毫的「剛」就不會成為「氣」,就練不成柔術式太極拳的神明境界。
很多初學者都不知道,只有「剛柔術」的拳架才能加入「剛術」來運用,傳統「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是完全不能帶有絲毫「剛術」去用的。
因為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本來就是完全設計給柔術來使用的,後人只要妄加一點點的剛術或剛勁、靭勁,掤勁,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摔打拿踢柔術,就不能夠如如地運用了;柔術式太極拳的拳架加了剛術,就像在汽車用的汽油裡加入砂子一般,只會讓汽車引擎逐漸報廢,不會有任何好處。
所以柔術式太極拳要維持柔術式的本質,就只能講「一片純柔」,不能講絲毫的「剛」,不能講「綿裡藏針、外柔內剛、柔中有剛﹑柔中寓剛、軟中有硬......」,更不能講「剛柔並濟、剛柔相濟」,這是傳統內家柔術宗派千秋的法脈,只有堅守者能得到內家柔術的骨肉神髓。所以說「一片純柔是太極」,這是什麼太極?就是王宗岳祖師秉承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所發明的十三勢方位太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