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武術的變與背叛



傳統武術承傳上最大的爭議就是勢架形態的「變」與「不變」的問題。
「變」有變好也有變壞,「變」有很多原因:

1.因承傳錯誤而變:有些東西記不起來了,搞錯了自然就變了。
2.因練者自身的條件而變:體重過種者不善躍,過矮者不善高踢,因人體能年齡而變。
3.因應用概念而變:想於街頭混戰者,挖眼打喉踢下陰,想比賽者因規則而練技,
是因應用而變。
4.因階級神明而變:武者勤習勤練,忽然悟得更圓融概念,所有技術忽然全面翻新,
與原來所學形態大有不同。

傳統武術外在形態因種種原因,必然會「變」。「變」不是只有師徒承傳的銜接過程會變,連自身從年輕到老所打的拳架也會變。

「變」得很多是一種革命,無論是變好或變壞,都會令守舊法的人驚慌。尤其是變者堅持其變為正確,而對對守舊法者形成否定時,更會引來群聚伐撻。

電影臥虎藏龍裡的小女孩玉嬌龍,從師父碧眼狐狸學來的,和自己從譜上悟出的境界大有不同,以致武功忽然高於師父,小女孩最先感到的是「恐懼、害怕」,而不是「欣喜若狂」。因為她的武學樣式已經完全脫離了師父的形態,這她無法成為一個繼承者,只能成為一個背叛者,這就是「變」的宿命,「變」的人像一個革命家一樣,他會先成為背叛者,才有可能成為開創者。

傳統武術原本就立足於「因敵變化」的「變」之上,而弔詭的是,傳統武術的承傳卻被師承的枷鎖壓在「不可變」之下。因此傳統武術的武者,只能活在武術之「變」,與師承之「不變」的矛盾之中,這也是傳統武術必然會發生長期師門內鬥的無可避免之宿命。

由於承傳變異所產生的內鬥大致不外乎是:
1. 別人學習時間比較短,所以他必然是錯的。(這是比笨不比智慧)
2.別人學習的內容比較少,所以也必然是錯的。(這是比量不比質)
3.別人是學師父年輕時的武功,所以武功不高。(這彷彿說師父年輕時武功並不怎麼樣)
4.別人是學師父老年時的武功,所以武功不高。(這是暗示師父上了年紀就是那種爛樣子)

槍家吳殳對於嚴守師門法度者極不以為然,他將嚴守師門法度的「守法」,列為武學六品中的第四品,只比力鬥和偏長者高而已。但是吳殳卻又在槍法上獨鐘峨嵋槍,認為峨嵋槍是槍中上品。吳殳這種行為看似很矛盾,其實是在說明一個道理:「你要用心尋找最好武學思想的門派,一旦你投入這個門派,也要練到一品神化才算數。」因為一品神化才能證明你投入的門派確實是正確的。

所以真正有價值的「變」,第一是「變」到好的武學門派,第二是「變」到階級神明的境界。所以武者一生中可能會有兩種革命和背叛,一是選擇門派的背叛,因為重新選擇武學門派,你在守法者眼中成為一個背叛者;二是練出鶴立雞群境界的背叛,這時你的武學會超出別人的想像力,外形和樣子會和原本不同,你在守法者眼中必然也會成為一個背叛者。武者不經過這兩種革命和背叛洗禮,絕不能夠卓然有成,頂多只能練到「三品精熟、四品守法」之境罷了。

武術之「變」原本是最本質、最自然的,但是對於守法者來說,「變」就成了背叛和罪惡,因門派鉗制而「不可變」其實就是傳統武術,最落後、最可怕的封建鉗制力量。它讓人永遠停在較差的武學思想中,即使在優異的武學中,也不能尋找出更神化的境界。

一種武學,開創者必然立下這個武學的基本理論定義,就像王宗岳先生所創的太極拳,是以《太極拳論、十三勢》以及其他理論做根基。如果有武者學習王宗岳太極拳,而有所「變」,此時有兩種情形,一是理論相同卻變得更強,以致於形式產生殊異,這時候我們必須承認他所習的仍是王宗岳太極拳。如果這個變是使用其他相反理論,徹底否定王宗岳先生的《太極拳論、十三勢》以及其他理論,則我們說這是一種質變,也就是說他的武功已經不是太極拳,而是一種創新的拳種了。

所以王宗岳太極拳以王宗岳祖師之拳經拳論所規定者為不可變者,而其形態因人之資賦與所得不同而形成差異,則為可變者。當然如果因變而創出新拳種,就是一種開宗立派的突破。

任何門派武術的「變」與「不變」大致都是如此,而武者求「變」的原因,不外乎是追求更強、更有威力的武術這個信念所致。

如果你在習武的過程中,由於追求更強武術的宿命捉弄,讓你難以避免成為守法者眼中的背叛者,那麼就勇敢地背叛吧!即使背負著眾人的指責和辱罵也要繼續為真理走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