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從書法「如錐畫沙」論太極拳勢架不發勁


很多武者喜歡譏笑太極拳是文人拳,我就來說一個文人用筆寫書法,和太極拳用武術戰鬥的用勁異曲同工之妙,讓大家回味一下中國古代像唐代詩人李白這些配劍名士,允文允武的風流舊事,以免讓少數人錯誤地導向,以為中國工夫臻於化境的武者,都是一群肌肉發達、滿口髒話的莽漢鄙夫。
宋朝書法家黃庭堅說,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
書法中的「如錐畫沙」是說,你如果要在乾的細沙上,用像鐵筆一樣的東西,寫出清楚而有力的字,你在下筆時,一定要輕緩均匀,不可以快速劃過。
因為你的鐵筆中正安舒,輕緩均地在細沙上劃過,由於速度不快所以被劃過的沙子,會緩緩地堆放在鐵筆劃過的兩旁,形成像兩道小山,而中間則會形成一道深谷,這樣你在沙上寫出的筆劃,就會很清楚而有力;如果你用的是在細沙上快速劃過的方法,那麼所劃過的地方沙子,又會淹回你所劃過的地方,讓筆劃淹沒而不清楚。
中國書法家很早就發現了書法「柔緩均匀,如錐畫沙」的書法用勁方式,讓寫出來的字力道更加「遒勁」;而內家武者則發現了,「柔緩均勻,勢架不發勁」的用勁方式,讓中國武術脫離外家「剛猛快速,勢架發勁」的用勁方式,開創出獨特而超越的武術新紀元。
有很多人喜歡嘲弄太極拳為文人拳,對這些人而言,文人似乎是一個可笑的階級,卻不知道中國文人在書法藝術及其他種種領域上,開創了多麼令人驚異的偉大事功,足以讓後人在各領域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這句話中「如錐畫沙」是「柔緩均匀」的用勁技巧,「如印印泥」則是「鬆沉安舒」的用勁技巧;我們要在書畫上蓋印章,絕對不可以猛力往紙上快速一蓋,一定要「鬆沉安舒」地沈穩蓋上去,才能蓋出一個美好的印記;所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在武術上就是「柔緩均匀,鬆沉安舒」的用勁方式。
至於「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用於武術,可就更高明了;打拳時,把鋒芒收歛在內,把內勁蓄藏在勢架之中,不許外露;出拳時意要在先,所「勢勢存心揆用意,氣君來骨肉臣,凡此皆是意,我意仍在先。」這些那一個不是我們在教太極拳時,處處耳提面命的要領?
勢架不發勁的太極拳,就像書法家寫出法時「鋒藏筆中,意在筆前」,其目地就是讓拳打得更階級神明;勢架不發勁的太極拳,之所以毅然脫離勢架發勁的舊思維,是有其技術性和目的性的原因,一旦明白太極拳勢架不發勁的原因,就不可能再走上勢架發勁的舊道路上了。
「如錐畫沙」般寫字,把勁道一點一點地從筆毫尖中,柔緩均匀地釋放出來,讓筆對細沙子進行最強大、最完全的推力作用;祖師王宗岳的太極拳,在發勁時,同樣也是把勁道一點一點地從手上,柔緩均匀地釋放出來,讓手對敵人進行最強大、最完全的推力作用。從這點看來,文人用勁和武人用勁,豈不是一以貫之?
我常把心意拳比喻成「楷書」,把太極拳比喻成「行書」,把八卦掌比喻成「草書」,就是說,文人武者,只要是用心於自己的技藝,並且追求到最高的境界時,雙方都會驚訝地發現,彼此的觀念在最高處,經常會有相通之處。
最怕的是文人一見武者論戰,便譏諷為「打打殺殺」,武者一見文人提筆,便譏諷為「百無一用」,如此非但只會突顯自己對別人的無知,更會突顯自己在自己領域上的淺薄偏差。
截拳道宗師李小龍說:「武術是一種藝術並且像所有其他藝術一樣,最終還至為了達到對自我的一種全新認識。」像李小龍這樣的武者,就是因為在武術修習的心志上,提昇到了最高的境界,才能夠感受到武術與其他藝術相近相似的哲學,及自我修行的高深境界,也才能說出這樣讓人敬畏的話,並且彰顯他個人武學的崇高價值,並且贏得世人的尊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